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这可能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失误。
朱允炆根本守不住江山,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造反成功,下落不明。
更重要的是他和朱棣打了四年仗,可想而知大明江山受到了什么样的摧残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呢?
就算朱元璋对朱标怀有特殊的感情,想把皇位传给朱标这一脉,朱允炆也仅仅是继室的儿子。
朱标还留有一个原配嫡子朱允熥。
要是朱允熥当了皇帝,朱棣可就未必有机会造反了。
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允熥当皇太孙呢?
展开剩余99、朱允熥的身世朱允熥的母亲常氏,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。
常氏的出身十分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名将,开平王常遇春。
根据常氏的墓志铭记载,常氏出生于常遇春投奔朱元璋那一年。
而朱元璋的妻子马氏,也正好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朱标。
常氏和朱标就这么结了娃娃亲。
常氏15岁那年,还没来得及嫁入东宫,父亲常遇春就在北伐大胜班师之际,突然死于军中。
朱元璋没有因为常氏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就悔婚。
常氏17岁那年,正式嫁入东宫,成为明朝的第一个太子妃。
也是在常氏成为太子妃的这一年,常氏的舅舅蓝玉开始崭露头角,并最终成为朱元璋手下最受重用的大将之一。
常氏和朱标成亲之后,相当恩爱。
根据明史记载,朱标的后宫里只有常氏和侧妃吕氏两个女人。
常氏7年间和朱标生下2子2女,其中长子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。
洪武四年,常氏在生下她和朱标的第4个孩子,同时也是第2个儿子朱允熥仅仅12天之后就去世了。
史书没有记载她的死因,但是从她的去世时间来看,她应该是死于生产当中的身体损伤。
常氏去世4年后,她的长子朱雄英也夭折,年仅9岁。
也就是说,朱标和原配太子妃只剩下朱允熥这么一个嫡子了。
朱允熥的外公是开平王常遇春,虽然人已去世,但影响力犹在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是大将蓝玉,风头正盛。
朱允熥可能是明朝历史上外戚势力最强大的皇孙了。
02、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为什么立皇太孙而不是皇太子?朱允熥作为太子朱标仅剩的原配嫡子,按理说很有希望在朱标继位之后成为皇太子。
可是朱标还没当上皇帝,就因病去世了。
老年丧子的朱元璋面临立储难题。
朱元璋十分推崇嫡长子继承制。
嫡长子继承制源于周礼。
汉朝的儒学大师曾经说过:周之道,适子死则立适孙
意思是,根据周礼的规定,嫡长子去世之后,该立嫡长孙为继承人。
可是历朝历代的皇帝,在皇太子去世之后,一般违背周礼,立另一个儿子为新太子,而不是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这是因为,孙子的年纪一般比较小,难以和年富力强的叔叔抗衡,也难以服众。
此时朱元璋痛失太子朱标,他是要根据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立皇太孙,还是像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,现实一点,另立太子呢?
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儿子们,不由得叹了口气。
朱标去世后,如果朱元璋想要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为皇太子,那只能是次子秦王朱樉。
可是朱樉这个人实在是过于荒唐。
朱樉小时候在朱元璋身边长大,看起来还人模人样的,人也聪明勤勉。
可是自从他去西安就藩之后,整个就放飞自我了。
朱元璋老早就叮嘱他,要节俭为上,可是他一到封地就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,不把朱元璋的话当回事。
朱元璋派他攻打土番,他却一路上把孕妇抓入府中,还掳走几百个童男童女。
他封地的人被他折腾得活不下去了,聚集在王府前求他手下留情,他却对这些人大打出手,还打死了人。
朱樉的这些行为怎么能瞒得住朱元璋?
朱元璋虽然不忍心真正严厉地惩罚他,可也不敢把江山交给他。
如果不立次子朱樉,那能考虑三子晋王朱棡吗?
朱棡倒是没有二哥朱樉残暴,可也不是省油的灯。
他才刚离开朱元璋,在去太远就藩的路上,就残暴地鞭打厨师。
到了封地之后,更是将不少人残暴地车裂了。
这样的人,朱元璋也是不敢立他为太子的。
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倒是为人尚可,治理封地也井井有条。
可是朱棣的二哥三哥尚在,哪有跳过两个哥哥立老四当太子的道理?
如果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是普通皇子也就罢了,朱元璋哪怕立朱棣为太子,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。
可是朱樉和朱棡偏偏手握兵权。
就算他们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不敢造次,等朱元璋一死,他们难道能坐视朱棣登基吗?
所以朱元璋不敢再考虑立儿子为新太子,而是转而考虑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立皇太孙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,起码他这几个儿子在礼法上无话可说。
03、朱元璋为什么选择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?按理说朱元璋既然打定主意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,那么选择朱标的嫡长子即可。
可是朱标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。
前文说过,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早早就去世了。
常氏去世之后,朱标没有另娶太子妃,而是直接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雄英还在世,问题不大。
然而几年后朱雄英夭折了,问题就浮现出来了。
那就是吕氏是有儿子的。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比常氏唯一活着的儿子朱允熥年纪大。
年纪较大但母亲是继室的朱允炆,和年纪较小但母亲是原配的朱允熥,谁的继承权靠前呢?
朱元璋最终选择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朱允熥,这是为什么呢?
其一,长幼有序。可能很多人要说,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母亲吕氏还是侧室,那即便吕氏扶正了,那也是庶子啊。
这是有纣王的案例为证的。
吕氏春秋里说,纣王和他大哥微子启同母,但是微子启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是妾,纣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已经扶正为妻了。
所以微子启是庶子,纣王是嫡子。
同母朱允炆只是个庶子,怎么能和朱允熥争皇太孙之位呢?
然而很少有人知道,吕氏春秋里提出纣王的这个案例,是当做反面案例来说的。
案例后边还有一句话是“用法若此,不若无法”。
意思是若以这种荒唐的方式分嫡庶,那还不如不要分嫡庶了。
更别提纣王是商朝的王,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的礼仪。商朝的例子怎么能套用到周礼呢?
实际上除了纣王这个孤例之外,历史上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,只要母亲扶正了,那么母亲扶正之前生的儿子也是嫡子。
大名鼎鼎的汉武帝,本只是汉景帝的庶出第10子。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,是因为他的母亲王娡被汉景帝扶正为皇后了。
如果汉武帝是王娡当皇后之前生的,不能算嫡子的话,那庶出第10子凭什么越过几个哥哥继位呢?
武则天的4个儿子更是绝佳案例。
武则天的头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是当昭仪的时候生的,后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是当皇后之后生的。
可是李治老早就以嫡长子的名分立李弘当太子了,李弘去世之后又接着立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贤当太子。
因为武则天既然已经当上皇后了,那她的儿子自然都是嫡子,继承顺位当然按年龄大小算。
所以,哪怕朱允炆是吕氏当侧妃的时候生的,但是吕氏既然已经扶正为太子妃,那朱允炆自然就是朱标的嫡子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允炆是嫡子,但却是继室所生的嫡子。
而朱允熥是实打实原配所生的嫡子。
要知道在礼法上,原配的地位一直是大于继室的。
例如在明朝,如果皇帝有原配和继后,且原配是自然身亡而不是被废的话,那么只有原配可以从帝谥,而继室不可以。
那么当继室嫡子年纪比原配嫡子年纪大的时候,谁的继承顺位谁更靠前呢?
这个问题,我们很难从史书上找到答案。
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,在有儿子的原配去世之后,为了避免原配嫡子的地位受到影响,会尽可能避免立有年纪大的儿子的妃子为新皇后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的长子朱雄英还在世。
朱雄英的年纪比朱允炆大,是板上钉钉的朱标的继承人,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的继承顺位问题。
可是谁也想不到朱雄英会意外夭折。
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成了朱标嫡子当中年纪最大的。
从明朝大臣们的反应来看,他们似乎更认长幼有序,而不是谁是原配嫡子,谁是继室嫡子。
朱标去世之后,大儒刘三吾就对朱元璋说:皇孙世嫡承统,礼也。
以此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可见在明朝人的观念里,虽然在从帝谥这个问题上,继后不如元后。
但是在继承顺位这个问题上,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,不看母亲的身份,而是看长幼有序。
其二,朱允熥的身份太尴尬。前文说过,朱允熥的母亲常氏出身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,舅舅是名将蓝玉。
这若是在洪武初年,会是朱允熥莫大的优势。
可是朱标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了,朱允熥的这个出身,就成了劣势。
因为朱元璋已经已经开始把勋贵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,欲除之而后快了。
我们细看史书会发现,朱元璋的儿子们娶的基本上都是勋贵的女儿。
例如长子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之女,四子朱棣娶的是中山王徐达的女儿。
可见洪武初年,朱元璋是把和勋贵联姻当做稳定朝堂的重要手段的。
可是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去世之后,朱元璋没有让朱标再娶个勋贵之女,而是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吕氏的父亲吕本,仅仅是个太常卿,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权力,还连个儿子都没有。
也就是吕氏完全没有外戚势力可以依靠,可是朱元璋居然让她当太子妃,也就是将来的皇后。
可以说,朱元璋从这时候开始,就已经在提防勋贵们了。
如果说扶正吕氏有可能只是朱标喜欢,不能说明问题的话,那么朱允炆的太孙妃就更明显了。
朱允炆成亲的时候已经是皇太孙了,他的妻子就是未来的皇后。
可是朱元璋为他选的太孙妃马氏,虽然也姓马,却和马皇后没有半点亲戚关系,而仅仅是光禄少卿的女儿。
从朱标的继任太子妃人选和朱允炆的太孙妃人选可以看出,朱元璋不希望将来的皇帝和勋贵们牵扯太深。
所以朱允熥的母家勋贵背景,自然就成了劣势了。
朱元璋连太子妃和太孙妃的人选都不愿从勋贵之家里选,怎么可能容忍朱允熥这个身上留着两家勋贵血脉的皇孙当皇太孙?
更别提,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去世多年,或许影响力有限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蓝玉可还活着,而且嚣张跋扈到连朱元璋都头疼呢。
朱标去世的时候,洪武四大案已经发生了三个了。
也就是说,朱元璋这时候极有可能已经计划着要除掉蓝玉了。
如果这时候立朱允熥为皇太孙,蓝玉可能更嚣张了不说,朱元璋还能下手除掉蓝玉吗?这不是直接打皇太孙的脸吗?
实际上在朱标活着的时候,朱元璋就已经在为朱允炆铺路了。
明实录记载,洪武二十四年冬天,大约是在朱标刚开始生病的时候,朱元璋开始提高吕氏作为太子妃的待遇,让文武百官的夫人于元旦、冬至、皇太子妃生日入宫朝贺太子妃:
礼部奏正旦冬至及皇太子妃诞日,公侯伯夫人、文官四品以上、武官五品以上命妇及未受封正妻各具服赴柔仪殿行贺礼,仍定仪注以进。上命武官六品正妻亦预其列,馀并从之。
要知道这一般是皇后才有的待遇。
正德年间大臣姜清所著的《姜氏秘史》里,也收录了朱元璋的一道诏令:
洪武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,早朝后午时分,朕于奉天门命翰林修撰练子宁、许观、编修吴信三员,执笔听命,朕口占以成,以示后人,以辨真伪,孙允炆亲目之后发行。
意思是朱元璋发布的一道敕书,要让朱允炆过目之后才能发出去。
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洪武二十四年冬天和洪武二十五年正月。
而朱标是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从西安回来开始生病,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。
也就是说,在朱标生病期间,或许朱元璋已经有不好预感的时候,朱元璋提高了朱允炆母亲吕氏和朱允炆本人的地位。
此时的朱元璋,就已经排除掉朱允熥,要确立朱允炆的继承人地位了。
这更加说明,有些人觉得如果朱标活着,朱元璋可能不杀蓝玉,朱允熥可能可以继位,这一点是不成立的。
朱允熥的身世注定了他和储位无缘。
要是真正的嫡长孙朱雄英在世的话,没准朱元璋宁可捏着鼻子立他那残暴的次子朱樉,都不想立朱雄英,更别提朱允熥没有嫡长孙的身份了。
你觉得是不是呢?
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这可能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失误。
朱允炆根本守不住江山,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造反成功,下落不明。
更重要的是他和朱棣打了四年仗,可想而知大明江山受到了什么样的摧残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呢?
就算朱元璋对朱标怀有特殊的感情,想把皇位传给朱标这一脉,朱允炆也仅仅是继室的儿子。
朱标还留有一个原配嫡子朱允熥。
要是朱允熥当了皇帝,朱棣可就未必有机会造反了。
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允熥当皇太孙呢?
01、朱允熥的身世朱允熥的母亲常氏,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。
常氏的出身十分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名将,开平王常遇春。
根据常氏的墓志铭记载,常氏出生于常遇春投奔朱元璋那一年。
而朱元璋的妻子马氏,也正好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朱标。
常氏和朱标就这么结了娃娃亲。
常氏15岁那年,还没来得及嫁入东宫,父亲常遇春就在北伐大胜班师之际,突然死于军中。
朱元璋没有因为常氏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就悔婚。
常氏17岁那年,正式嫁入东宫,成为明朝的第一个太子妃。
也是在常氏成为太子妃的这一年,常氏的舅舅蓝玉开始崭露头角,并最终成为朱元璋手下最受重用的大将之一。
常氏和朱标成亲之后,相当恩爱。
根据明史记载,朱标的后宫里只有常氏和侧妃吕氏两个女人。
常氏7年间和朱标生下2子2女,其中长子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。
洪武四年,常氏在生下她和朱标的第4个孩子,同时也是第2个儿子朱允熥仅仅12天之后就去世了。
史书没有记载她的死因,但是从她的去世时间来看,她应该是死于生产当中的身体损伤。
常氏去世4年后,她的长子朱雄英也夭折,年仅9岁。
也就是说,朱标和原配太子妃只剩下朱允熥这么一个嫡子了。
朱允熥的外公是开平王常遇春,虽然人已去世,但影响力犹在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是大将蓝玉,风头正盛。
朱允熥可能是明朝历史上外戚势力最强大的皇孙了。
02、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为什么立皇太孙而不是皇太子?朱允熥作为太子朱标仅剩的原配嫡子,按理说很有希望在朱标继位之后成为皇太子。
可是朱标还没当上皇帝,就因病去世了。
老年丧子的朱元璋面临立储难题。
朱元璋十分推崇嫡长子继承制。
嫡长子继承制源于周礼。
汉朝的儒学大师曾经说过:周之道,适子死则立适孙
意思是,根据周礼的规定,嫡长子去世之后,该立嫡长孙为继承人。
可是历朝历代的皇帝,在皇太子去世之后,一般违背周礼,立另一个儿子为新太子,而不是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这是因为,孙子的年纪一般比较小,难以和年富力强的叔叔抗衡,也难以服众。
此时朱元璋痛失太子朱标,他是要根据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立皇太孙,还是像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,现实一点,另立太子呢?
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儿子们,不由得叹了口气。
朱标去世后,如果朱元璋想要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为皇太子,那只能是次子秦王朱樉。
可是朱樉这个人实在是过于荒唐。
朱樉小时候在朱元璋身边长大,看起来还人模人样的,人也聪明勤勉。
可是自从他去西安就藩之后,整个就放飞自我了。
朱元璋老早就叮嘱他,要节俭为上,可是他一到封地就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,不把朱元璋的话当回事。
朱元璋派他攻打土番,他却一路上把孕妇抓入府中,还掳走几百个童男童女。
他封地的人被他折腾得活不下去了,聚集在王府前求他手下留情,他却对这些人大打出手,还打死了人。
朱樉的这些行为怎么能瞒得住朱元璋?
朱元璋虽然不忍心真正严厉地惩罚他,可也不敢把江山交给他。
如果不立次子朱樉,那能考虑三子晋王朱棡吗?
朱棡倒是没有二哥朱樉残暴,可也不是省油的灯。
他才刚离开朱元璋,在去太远就藩的路上,就残暴地鞭打厨师。
到了封地之后,更是将不少人残暴地车裂了。
这样的人,朱元璋也是不敢立他为太子的。
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倒是为人尚可,治理封地也井井有条。
可是朱棣的二哥三哥尚在,哪有跳过两个哥哥立老四当太子的道理?
如果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是普通皇子也就罢了,朱元璋哪怕立朱棣为太子,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。
可是朱樉和朱棡偏偏手握兵权。
就算他们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不敢造次,等朱元璋一死,他们难道能坐视朱棣登基吗?
所以朱元璋不敢再考虑立儿子为新太子,而是转而考虑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立皇太孙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,起码他这几个儿子在礼法上无话可说。
03、朱元璋为什么选择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?按理说朱元璋既然打定主意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,那么选择朱标的嫡长子即可。
可是朱标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。
前文说过,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早早就去世了。
常氏去世之后,朱标没有另娶太子妃,而是直接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雄英还在世,问题不大。
然而几年后朱雄英夭折了,问题就浮现出来了。
那就是吕氏是有儿子的。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比常氏唯一活着的儿子朱允熥年纪大。
年纪较大但母亲是继室的朱允炆,和年纪较小但母亲是原配的朱允熥,谁的继承权靠前呢?
朱元璋最终选择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朱允熥,这是为什么呢?
其一,长幼有序。可能很多人要说,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母亲吕氏还是侧室,那即便吕氏扶正了,那也是庶子啊。
这是有纣王的案例为证的。
吕氏春秋里说,纣王和他大哥微子启同母,但是微子启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是妾,纣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已经扶正为妻了。
所以微子启是庶子,纣王是嫡子。
同母朱允炆只是个庶子,怎么能和朱允熥争皇太孙之位呢?
然而很少有人知道,吕氏春秋里提出纣王的这个案例,是当做反面案例来说的。
案例后边还有一句话是“用法若此,不若无法”。
意思是若以这种荒唐的方式分嫡庶,那还不如不要分嫡庶了。
更别提纣王是商朝的王,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的礼仪。商朝的例子怎么能套用到周礼呢?
实际上除了纣王这个孤例之外,历史上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,只要母亲扶正了,那么母亲扶正之前生的儿子也是嫡子。
大名鼎鼎的汉武帝,本只是汉景帝的庶出第10子。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,是因为他的母亲王娡被汉景帝扶正为皇后了。
如果汉武帝是王娡当皇后之前生的,不能算嫡子的话,那庶出第10子凭什么越过几个哥哥继位呢?
武则天的4个儿子更是绝佳案例。
武则天的头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是当昭仪的时候生的,后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是当皇后之后生的。
可是李治老早就以嫡长子的名分立李弘当太子了,李弘去世之后又接着立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贤当太子。
因为武则天既然已经当上皇后了,那她的儿子自然都是嫡子,继承顺位当然按年龄大小算。
所以,哪怕朱允炆是吕氏当侧妃的时候生的,但是吕氏既然已经扶正为太子妃,那朱允炆自然就是朱标的嫡子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允炆是嫡子,但却是继室所生的嫡子。
而朱允熥是实打实原配所生的嫡子。
要知道在礼法上,原配的地位一直是大于继室的。
例如在明朝,如果皇帝有原配和继后,且原配是自然身亡而不是被废的话,那么只有原配可以从帝谥,而继室不可以。
那么当继室嫡子年纪比原配嫡子年纪大的时候,谁的继承顺位谁更靠前呢?
这个问题,我们很难从史书上找到答案。
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,在有儿子的原配去世之后,为了避免原配嫡子的地位受到影响,会尽可能避免立有年纪大的儿子的妃子为新皇后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的长子朱雄英还在世。
朱雄英的年纪比朱允炆大,是板上钉钉的朱标的继承人,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的继承顺位问题。
可是谁也想不到朱雄英会意外夭折。
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成了朱标嫡子当中年纪最大的。
从明朝大臣们的反应来看,他们似乎更认长幼有序,而不是谁是原配嫡子,谁是继室嫡子。
朱标去世之后,大儒刘三吾就对朱元璋说:皇孙世嫡承统,礼也。
以此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可见在明朝人的观念里,虽然在从帝谥这个问题上,继后不如元后。
但是在继承顺位这个问题上,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,不看母亲的身份,而是看长幼有序。
其二,朱允熥的身份太尴尬。前文说过,朱允熥的母亲常氏出身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,舅舅是名将蓝玉。
这若是在洪武初年,会是朱允熥莫大的优势。
可是朱标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了,朱允熥的这个出身,就成了劣势。
因为朱元璋已经已经开始把勋贵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,欲除之而后快了。
我们细看史书会发现,朱元璋的儿子们娶的基本上都是勋贵的女儿。
例如长子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之女,四子朱棣娶的是中山王徐达的女儿。
可见洪武初年,朱元璋是把和勋贵联姻当做稳定朝堂的重要手段的。
可是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去世之后,朱元璋没有让朱标再娶个勋贵之女,而是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吕氏的父亲吕本,仅仅是个太常卿,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权力,还连个儿子都没有。
也就是吕氏完全没有外戚势力可以依靠,可是朱元璋居然让她当太子妃,也就是将来的皇后。
可以说,朱元璋从这时候开始,就已经在提防勋贵们了。
如果说扶正吕氏有可能只是朱标喜欢,不能说明问题的话,那么朱允炆的太孙妃就更明显了。
朱允炆成亲的时候已经是皇太孙了,他的妻子就是未来的皇后。
可是朱元璋为他选的太孙妃马氏,虽然也姓马,却和马皇后没有半点亲戚关系,而仅仅是光禄少卿的女儿。
从朱标的继任太子妃人选和朱允炆的太孙妃人选可以看出,朱元璋不希望将来的皇帝和勋贵们牵扯太深。
所以朱允熥的母家勋贵背景,自然就成了劣势了。
朱元璋连太子妃和太孙妃的人选都不愿从勋贵之家里选,怎么可能容忍朱允熥这个身上留着两家勋贵血脉的皇孙当皇太孙?
更别提,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去世多年,或许影响力有限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蓝玉可还活着,而且嚣张跋扈到连朱元璋都头疼呢。
朱标去世的时候,洪武四大案已经发生了三个了。
也就是说,朱元璋这时候极有可能已经计划着要除掉蓝玉了。
如果这时候立朱允熥为皇太孙,蓝玉可能更嚣张了不说,朱元璋还能下手除掉蓝玉吗?这不是直接打皇太孙的脸吗?
实际上在朱标活着的时候,朱元璋就已经在为朱允炆铺路了。
明实录记载,洪武二十四年冬天,大约是在朱标刚开始生病的时候,朱元璋开始提高吕氏作为太子妃的待遇,让文武百官的夫人于元旦、冬至、皇太子妃生日入宫朝贺太子妃:
礼部奏正旦冬至及皇太子妃诞日,公侯伯夫人、文官四品以上、武官五品以上命妇及未受封正妻各具服赴柔仪殿行贺礼,仍定仪注以进。上命武官六品正妻亦预其列,馀并从之。
要知道这一般是皇后才有的待遇。
正德年间大臣姜清所著的《姜氏秘史》里,也收录了朱元璋的一道诏令:
洪武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,早朝后午时分,朕于奉天门命翰林修撰练子宁、许观、编修吴信三员,执笔听命,朕口占以成,以示后人,以辨真伪,孙允炆亲目之后发行。
意思是朱元璋发布的一道敕书,要让朱允炆过目之后才能发出去。
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洪武二十四年冬天和洪武二十五年正月。
而朱标是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从西安回来开始生病,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。
也就是说,在朱标生病期间,或许朱元璋已经有不好预感的时候,朱元璋提高了朱允炆母亲吕氏和朱允炆本人的地位。
此时的朱元璋,就已经排除掉朱允熥,要确立朱允炆的继承人地位了。
这更加说明,有些人觉得如果朱标活着,朱元璋可能不杀蓝玉,朱允熥可能可以继位,这一点是不成立的。
朱允熥的身世注定了他和储位无缘。
要是真正的嫡长孙朱雄英在世的话,没准朱元璋宁可捏着鼻子立他那残暴的次子朱樉,都不想立朱雄英,更别提朱允熥没有嫡长孙的身份了。
你觉得是不是呢?
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这可能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失误。
朱允炆根本守不住江山,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造反成功,下落不明。
更重要的是他和朱棣打了四年仗,可想而知大明江山受到了什么样的摧残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呢?
就算朱元璋对朱标怀有特殊的感情,想把皇位传给朱标这一脉,朱允炆也仅仅是继室的儿子。
朱标还留有一个原配嫡子朱允熥。
要是朱允熥当了皇帝,朱棣可就未必有机会造反了。
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允熥当皇太孙呢?
01、朱允熥的身世朱允熥的母亲常氏,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。
常氏的出身十分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名将,开平王常遇春。
根据常氏的墓志铭记载,常氏出生于常遇春投奔朱元璋那一年。
而朱元璋的妻子马氏,也正好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朱标。
常氏和朱标就这么结了娃娃亲。
常氏15岁那年,还没来得及嫁入东宫,父亲常遇春就在北伐大胜班师之际,突然死于军中。
朱元璋没有因为常氏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就悔婚。
常氏17岁那年,正式嫁入东宫,成为明朝的第一个太子妃。
也是在常氏成为太子妃的这一年,常氏的舅舅蓝玉开始崭露头角,并最终成为朱元璋手下最受重用的大将之一。
常氏和朱标成亲之后,相当恩爱。
根据明史记载,朱标的后宫里只有常氏和侧妃吕氏两个女人。
常氏7年间和朱标生下2子2女,其中长子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。
洪武四年,常氏在生下她和朱标的第4个孩子,同时也是第2个儿子朱允熥仅仅12天之后就去世了。
史书没有记载她的死因,但是从她的去世时间来看,她应该是死于生产当中的身体损伤。
常氏去世4年后,她的长子朱雄英也夭折,年仅9岁。
也就是说,朱标和原配太子妃只剩下朱允熥这么一个嫡子了。
朱允熥的外公是开平王常遇春,虽然人已去世,但影响力犹在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是大将蓝玉,风头正盛。
朱允熥可能是明朝历史上外戚势力最强大的皇孙了。
02、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为什么立皇太孙而不是皇太子?朱允熥作为太子朱标仅剩的原配嫡子,按理说很有希望在朱标继位之后成为皇太子。
可是朱标还没当上皇帝,就因病去世了。
老年丧子的朱元璋面临立储难题。
朱元璋十分推崇嫡长子继承制。
嫡长子继承制源于周礼。
汉朝的儒学大师曾经说过:周之道,适子死则立适孙
意思是,根据周礼的规定,嫡长子去世之后,该立嫡长孙为继承人。
可是历朝历代的皇帝,在皇太子去世之后,一般违背周礼,立另一个儿子为新太子,而不是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这是因为,孙子的年纪一般比较小,难以和年富力强的叔叔抗衡,也难以服众。
此时朱元璋痛失太子朱标,他是要根据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立皇太孙,还是像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,现实一点,另立太子呢?
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儿子们,不由得叹了口气。
朱标去世后,如果朱元璋想要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为皇太子,那只能是次子秦王朱樉。
可是朱樉这个人实在是过于荒唐。
朱樉小时候在朱元璋身边长大,看起来还人模人样的,人也聪明勤勉。
可是自从他去西安就藩之后,整个就放飞自我了。
朱元璋老早就叮嘱他,要节俭为上,可是他一到封地就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,不把朱元璋的话当回事。
朱元璋派他攻打土番,他却一路上把孕妇抓入府中,还掳走几百个童男童女。
他封地的人被他折腾得活不下去了,聚集在王府前求他手下留情,他却对这些人大打出手,还打死了人。
朱樉的这些行为怎么能瞒得住朱元璋?
朱元璋虽然不忍心真正严厉地惩罚他,可也不敢把江山交给他。
如果不立次子朱樉,那能考虑三子晋王朱棡吗?
朱棡倒是没有二哥朱樉残暴,可也不是省油的灯。
他才刚离开朱元璋,在去太远就藩的路上,就残暴地鞭打厨师。
到了封地之后,更是将不少人残暴地车裂了。
这样的人,朱元璋也是不敢立他为太子的。
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倒是为人尚可,治理封地也井井有条。
可是朱棣的二哥三哥尚在,哪有跳过两个哥哥立老四当太子的道理?
如果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是普通皇子也就罢了,朱元璋哪怕立朱棣为太子,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。
可是朱樉和朱棡偏偏手握兵权。
就算他们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不敢造次,等朱元璋一死,他们难道能坐视朱棣登基吗?
所以朱元璋不敢再考虑立儿子为新太子,而是转而考虑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立皇太孙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,起码他这几个儿子在礼法上无话可说。
03、朱元璋为什么选择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?按理说朱元璋既然打定主意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,那么选择朱标的嫡长子即可。
可是朱标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。
前文说过,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早早就去世了。
常氏去世之后,朱标没有另娶太子妃,而是直接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雄英还在世,问题不大。
然而几年后朱雄英夭折了,问题就浮现出来了。
那就是吕氏是有儿子的。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比常氏唯一活着的儿子朱允熥年纪大。
年纪较大但母亲是继室的朱允炆,和年纪较小但母亲是原配的朱允熥,谁的继承权靠前呢?
朱元璋最终选择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朱允熥,这是为什么呢?
其一,长幼有序。可能很多人要说,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母亲吕氏还是侧室,那即便吕氏扶正了,那也是庶子啊。
这是有纣王的案例为证的。
吕氏春秋里说,纣王和他大哥微子启同母,但是微子启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是妾,纣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已经扶正为妻了。
所以微子启是庶子,纣王是嫡子。
同母朱允炆只是个庶子,怎么能和朱允熥争皇太孙之位呢?
然而很少有人知道,吕氏春秋里提出纣王的这个案例,是当做反面案例来说的。
案例后边还有一句话是“用法若此,不若无法”。
意思是若以这种荒唐的方式分嫡庶,那还不如不要分嫡庶了。
更别提纣王是商朝的王,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的礼仪。商朝的例子怎么能套用到周礼呢?
实际上除了纣王这个孤例之外,历史上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,只要母亲扶正了,那么母亲扶正之前生的儿子也是嫡子。
大名鼎鼎的汉武帝,本只是汉景帝的庶出第10子。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,是因为他的母亲王娡被汉景帝扶正为皇后了。
如果汉武帝是王娡当皇后之前生的,不能算嫡子的话,那庶出第10子凭什么越过几个哥哥继位呢?
武则天的4个儿子更是绝佳案例。
武则天的头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是当昭仪的时候生的,后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是当皇后之后生的。
可是李治老早就以嫡长子的名分立李弘当太子了,李弘去世之后又接着立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贤当太子。
因为武则天既然已经当上皇后了,那她的儿子自然都是嫡子,继承顺位当然按年龄大小算。
所以,哪怕朱允炆是吕氏当侧妃的时候生的,但是吕氏既然已经扶正为太子妃,那朱允炆自然就是朱标的嫡子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允炆是嫡子,但却是继室所生的嫡子。
而朱允熥是实打实原配所生的嫡子。
要知道在礼法上,原配的地位一直是大于继室的。
例如在明朝,如果皇帝有原配和继后,且原配是自然身亡而不是被废的话,那么只有原配可以从帝谥,而继室不可以。
那么当继室嫡子年纪比原配嫡子年纪大的时候,谁的继承顺位谁更靠前呢?
这个问题,我们很难从史书上找到答案。
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,在有儿子的原配去世之后,为了避免原配嫡子的地位受到影响,会尽可能避免立有年纪大的儿子的妃子为新皇后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的长子朱雄英还在世。
朱雄英的年纪比朱允炆大,是板上钉钉的朱标的继承人,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的继承顺位问题。
可是谁也想不到朱雄英会意外夭折。
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成了朱标嫡子当中年纪最大的。
从明朝大臣们的反应来看,他们似乎更认长幼有序,而不是谁是原配嫡子,谁是继室嫡子。
朱标去世之后,大儒刘三吾就对朱元璋说:皇孙世嫡承统,礼也。
以此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可见在明朝人的观念里,虽然在从帝谥这个问题上,继后不如元后。
但是在继承顺位这个问题上,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,不看母亲的身份,而是看长幼有序。
其二,朱允熥的身份太尴尬。前文说过,朱允熥的母亲常氏出身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,舅舅是名将蓝玉。
这若是在洪武初年,会是朱允熥莫大的优势。
可是朱标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了,朱允熥的这个出身,就成了劣势。
因为朱元璋已经已经开始把勋贵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,欲除之而后快了。
我们细看史书会发现,朱元璋的儿子们娶的基本上都是勋贵的女儿。
例如长子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之女,四子朱棣娶的是中山王徐达的女儿。
可见洪武初年,朱元璋是把和勋贵联姻当做稳定朝堂的重要手段的。
可是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去世之后,朱元璋没有让朱标再娶个勋贵之女,而是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吕氏的父亲吕本,仅仅是个太常卿,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权力,还连个儿子都没有。
也就是吕氏完全没有外戚势力可以依靠,可是朱元璋居然让她当太子妃,也就是将来的皇后。
可以说,朱元璋从这时候开始,就已经在提防勋贵们了。
如果说扶正吕氏有可能只是朱标喜欢,不能说明问题的话,那么朱允炆的太孙妃就更明显了。
朱允炆成亲的时候已经是皇太孙了,他的妻子就是未来的皇后。
可是朱元璋为他选的太孙妃马氏,虽然也姓马,却和马皇后没有半点亲戚关系,而仅仅是光禄少卿的女儿。
从朱标的继任太子妃人选和朱允炆的太孙妃人选可以看出,朱元璋不希望将来的皇帝和勋贵们牵扯太深。
所以朱允熥的母家勋贵背景,自然就成了劣势了。
朱元璋连太子妃和太孙妃的人选都不愿从勋贵之家里选,怎么可能容忍朱允熥这个身上留着两家勋贵血脉的皇孙当皇太孙?
更别提,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去世多年,或许影响力有限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蓝玉可还活着,而且嚣张跋扈到连朱元璋都头疼呢。
朱标去世的时候,洪武四大案已经发生了三个了。
也就是说,朱元璋这时候极有可能已经计划着要除掉蓝玉了。
如果这时候立朱允熥为皇太孙,蓝玉可能更嚣张了不说,朱元璋还能下手除掉蓝玉吗?这不是直接打皇太孙的脸吗?
实际上在朱标活着的时候,朱元璋就已经在为朱允炆铺路了。
明实录记载,洪武二十四年冬天,大约是在朱标刚开始生病的时候,朱元璋开始提高吕氏作为太子妃的待遇,让文武百官的夫人于元旦、冬至、皇太子妃生日入宫朝贺太子妃:
礼部奏正旦冬至及皇太子妃诞日,公侯伯夫人、文官四品以上、武官五品以上命妇及未受封正妻各具服赴柔仪殿行贺礼,仍定仪注以进。上命武官六品正妻亦预其列,馀并从之。
要知道这一般是皇后才有的待遇。
正德年间大臣姜清所著的《姜氏秘史》里,也收录了朱元璋的一道诏令:
洪武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,早朝后午时分,朕于奉天门命翰林修撰练子宁、许观、编修吴信三员,执笔听命,朕口占以成,以示后人,以辨真伪,孙允炆亲目之后发行。
意思是朱元璋发布的一道敕书,要让朱允炆过目之后才能发出去。
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洪武二十四年冬天和洪武二十五年正月。
而朱标是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从西安回来开始生病,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。
也就是说,在朱标生病期间,或许朱元璋已经有不好预感的时候,朱元璋提高了朱允炆母亲吕氏和朱允炆本人的地位。
此时的朱元璋,就已经排除掉朱允熥,要确立朱允炆的继承人地位了。
这更加说明,有些人觉得如果朱标活着,朱元璋可能不杀蓝玉,朱允熥可能可以继位,这一点是不成立的。
朱允熥的身世注定了他和储位无缘。
要是真正的嫡长孙朱雄英在世的话,没准朱元璋宁可捏着鼻子立他那残暴的次子朱樉,都不想立朱雄英,更别提朱允熥没有嫡长孙的身份了。
你觉得是不是呢?
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这可能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失误。
朱允炆根本守不住江山,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造反成功,下落不明。
更重要的是他和朱棣打了四年仗,可想而知大明江山受到了什么样的摧残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呢?
就算朱元璋对朱标怀有特殊的感情,想把皇位传给朱标这一脉,朱允炆也仅仅是继室的儿子。
朱标还留有一个原配嫡子朱允熥。
要是朱允熥当了皇帝,朱棣可就未必有机会造反了。
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允熥当皇太孙呢?
01、朱允熥的身世朱允熥的母亲常氏,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。
常氏的出身十分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名将,开平王常遇春。
根据常氏的墓志铭记载,常氏出生于常遇春投奔朱元璋那一年。
而朱元璋的妻子马氏,也正好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朱标。
常氏和朱标就这么结了娃娃亲。
常氏15岁那年,还没来得及嫁入东宫,父亲常遇春就在北伐大胜班师之际,突然死于军中。
朱元璋没有因为常氏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就悔婚。
常氏17岁那年,正式嫁入东宫,成为明朝的第一个太子妃。
也是在常氏成为太子妃的这一年,常氏的舅舅蓝玉开始崭露头角,并最终成为朱元璋手下最受重用的大将之一。
常氏和朱标成亲之后,相当恩爱。
根据明史记载,朱标的后宫里只有常氏和侧妃吕氏两个女人。
常氏7年间和朱标生下2子2女,其中长子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。
洪武四年,常氏在生下她和朱标的第4个孩子,同时也是第2个儿子朱允熥仅仅12天之后就去世了。
史书没有记载她的死因,但是从她的去世时间来看,她应该是死于生产当中的身体损伤。
常氏去世4年后,她的长子朱雄英也夭折,年仅9岁。
也就是说,朱标和原配太子妃只剩下朱允熥这么一个嫡子了。
朱允熥的外公是开平王常遇春,虽然人已去世,但影响力犹在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是大将蓝玉,风头正盛。
朱允熥可能是明朝历史上外戚势力最强大的皇孙了。
02、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为什么立皇太孙而不是皇太子?朱允熥作为太子朱标仅剩的原配嫡子,按理说很有希望在朱标继位之后成为皇太子。
可是朱标还没当上皇帝,就因病去世了。
老年丧子的朱元璋面临立储难题。
朱元璋十分推崇嫡长子继承制。
嫡长子继承制源于周礼。
汉朝的儒学大师曾经说过:周之道,适子死则立适孙
意思是,根据周礼的规定,嫡长子去世之后,该立嫡长孙为继承人。
可是历朝历代的皇帝,在皇太子去世之后,一般违背周礼,立另一个儿子为新太子,而不是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这是因为,孙子的年纪一般比较小,难以和年富力强的叔叔抗衡,也难以服众。
此时朱元璋痛失太子朱标,他是要根据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立皇太孙,还是像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,现实一点,另立太子呢?
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儿子们,不由得叹了口气。
朱标去世后,如果朱元璋想要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为皇太子,那只能是次子秦王朱樉。
可是朱樉这个人实在是过于荒唐。
朱樉小时候在朱元璋身边长大,看起来还人模人样的,人也聪明勤勉。
可是自从他去西安就藩之后,整个就放飞自我了。
朱元璋老早就叮嘱他,要节俭为上,可是他一到封地就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,不把朱元璋的话当回事。
朱元璋派他攻打土番,他却一路上把孕妇抓入府中,还掳走几百个童男童女。
他封地的人被他折腾得活不下去了,聚集在王府前求他手下留情,他却对这些人大打出手,还打死了人。
朱樉的这些行为怎么能瞒得住朱元璋?
朱元璋虽然不忍心真正严厉地惩罚他,可也不敢把江山交给他。
如果不立次子朱樉,那能考虑三子晋王朱棡吗?
朱棡倒是没有二哥朱樉残暴,可也不是省油的灯。
他才刚离开朱元璋,在去太远就藩的路上,就残暴地鞭打厨师。
到了封地之后,更是将不少人残暴地车裂了。
这样的人,朱元璋也是不敢立他为太子的。
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倒是为人尚可,治理封地也井井有条。
可是朱棣的二哥三哥尚在,哪有跳过两个哥哥立老四当太子的道理?
如果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是普通皇子也就罢了,朱元璋哪怕立朱棣为太子,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。
可是朱樉和朱棡偏偏手握兵权。
就算他们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不敢造次,等朱元璋一死,他们难道能坐视朱棣登基吗?
所以朱元璋不敢再考虑立儿子为新太子,而是转而考虑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立皇太孙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,起码他这几个儿子在礼法上无话可说。
03、朱元璋为什么选择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?按理说朱元璋既然打定主意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,那么选择朱标的嫡长子即可。
可是朱标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。
前文说过,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早早就去世了。
常氏去世之后,朱标没有另娶太子妃,而是直接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雄英还在世,问题不大。
然而几年后朱雄英夭折了,问题就浮现出来了。
那就是吕氏是有儿子的。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比常氏唯一活着的儿子朱允熥年纪大。
年纪较大但母亲是继室的朱允炆,和年纪较小但母亲是原配的朱允熥,谁的继承权靠前呢?
朱元璋最终选择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朱允熥,这是为什么呢?
其一,长幼有序。可能很多人要说,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母亲吕氏还是侧室,那即便吕氏扶正了,那也是庶子啊。
这是有纣王的案例为证的。
吕氏春秋里说,纣王和他大哥微子启同母,但是微子启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是妾,纣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已经扶正为妻了。
所以微子启是庶子,纣王是嫡子。
同母朱允炆只是个庶子,怎么能和朱允熥争皇太孙之位呢?
然而很少有人知道,吕氏春秋里提出纣王的这个案例,是当做反面案例来说的。
案例后边还有一句话是“用法若此,不若无法”。
意思是若以这种荒唐的方式分嫡庶,那还不如不要分嫡庶了。
更别提纣王是商朝的王,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的礼仪。商朝的例子怎么能套用到周礼呢?
实际上除了纣王这个孤例之外,历史上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,只要母亲扶正了,那么母亲扶正之前生的儿子也是嫡子。
大名鼎鼎的汉武帝,本只是汉景帝的庶出第10子。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,是因为他的母亲王娡被汉景帝扶正为皇后了。
如果汉武帝是王娡当皇后之前生的,不能算嫡子的话,那庶出第10子凭什么越过几个哥哥继位呢?
武则天的4个儿子更是绝佳案例。
武则天的头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是当昭仪的时候生的,后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是当皇后之后生的。
可是李治老早就以嫡长子的名分立李弘当太子了,李弘去世之后又接着立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贤当太子。
因为武则天既然已经当上皇后了,那她的儿子自然都是嫡子,继承顺位当然按年龄大小算。
所以,哪怕朱允炆是吕氏当侧妃的时候生的,但是吕氏既然已经扶正为太子妃,那朱允炆自然就是朱标的嫡子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允炆是嫡子,但却是继室所生的嫡子。
而朱允熥是实打实原配所生的嫡子。
要知道在礼法上,原配的地位一直是大于继室的。
例如在明朝,如果皇帝有原配和继后,且原配是自然身亡而不是被废的话,那么只有原配可以从帝谥,而继室不可以。
那么当继室嫡子年纪比原配嫡子年纪大的时候,谁的继承顺位谁更靠前呢?
这个问题,我们很难从史书上找到答案。
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,在有儿子的原配去世之后,为了避免原配嫡子的地位受到影响,会尽可能避免立有年纪大的儿子的妃子为新皇后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的长子朱雄英还在世。
朱雄英的年纪比朱允炆大,是板上钉钉的朱标的继承人,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的继承顺位问题。
可是谁也想不到朱雄英会意外夭折。
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成了朱标嫡子当中年纪最大的。
从明朝大臣们的反应来看,他们似乎更认长幼有序,而不是谁是原配嫡子,谁是继室嫡子。
朱标去世之后,大儒刘三吾就对朱元璋说:皇孙世嫡承统,礼也。
以此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可见在明朝人的观念里,虽然在从帝谥这个问题上,继后不如元后。
但是在继承顺位这个问题上,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,不看母亲的身份,而是看长幼有序。
其二,朱允熥的身份太尴尬。前文说过,朱允熥的母亲常氏出身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,舅舅是名将蓝玉。
这若是在洪武初年,会是朱允熥莫大的优势。
可是朱标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了,朱允熥的这个出身,就成了劣势。
因为朱元璋已经已经开始把勋贵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,欲除之而后快了。
我们细看史书会发现,朱元璋的儿子们娶的基本上都是勋贵的女儿。
例如长子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之女,四子朱棣娶的是中山王徐达的女儿。
可见洪武初年,朱元璋是把和勋贵联姻当做稳定朝堂的重要手段的。
可是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去世之后,朱元璋没有让朱标再娶个勋贵之女,而是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吕氏的父亲吕本,仅仅是个太常卿,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权力,还连个儿子都没有。
也就是吕氏完全没有外戚势力可以依靠,可是朱元璋居然让她当太子妃,也就是将来的皇后。
可以说,朱元璋从这时候开始,就已经在提防勋贵们了。
如果说扶正吕氏有可能只是朱标喜欢,不能说明问题的话,那么朱允炆的太孙妃就更明显了。
朱允炆成亲的时候已经是皇太孙了,他的妻子就是未来的皇后。
可是朱元璋为他选的太孙妃马氏,虽然也姓马,却和马皇后没有半点亲戚关系,而仅仅是光禄少卿的女儿。
从朱标的继任太子妃人选和朱允炆的太孙妃人选可以看出,朱元璋不希望将来的皇帝和勋贵们牵扯太深。
所以朱允熥的母家勋贵背景,自然就成了劣势了。
朱元璋连太子妃和太孙妃的人选都不愿从勋贵之家里选,怎么可能容忍朱允熥这个身上留着两家勋贵血脉的皇孙当皇太孙?
更别提,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去世多年,或许影响力有限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蓝玉可还活着,而且嚣张跋扈到连朱元璋都头疼呢。
朱标去世的时候,洪武四大案已经发生了三个了。
也就是说,朱元璋这时候极有可能已经计划着要除掉蓝玉了。
如果这时候立朱允熥为皇太孙,蓝玉可能更嚣张了不说,朱元璋还能下手除掉蓝玉吗?这不是直接打皇太孙的脸吗?
实际上在朱标活着的时候,朱元璋就已经在为朱允炆铺路了。
明实录记载,洪武二十四年冬天,大约是在朱标刚开始生病的时候,朱元璋开始提高吕氏作为太子妃的待遇,让文武百官的夫人于元旦、冬至、皇太子妃生日入宫朝贺太子妃:
礼部奏正旦冬至及皇太子妃诞日,公侯伯夫人、文官四品以上、武官五品以上命妇及未受封正妻各具服赴柔仪殿行贺礼,仍定仪注以进。上命武官六品正妻亦预其列,馀并从之。
要知道这一般是皇后才有的待遇。
正德年间大臣姜清所著的《姜氏秘史》里,也收录了朱元璋的一道诏令:
洪武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,早朝后午时分,朕于奉天门命翰林修撰练子宁、许观、编修吴信三员,执笔听命,朕口占以成,以示后人,以辨真伪,孙允炆亲目之后发行。
意思是朱元璋发布的一道敕书,要让朱允炆过目之后才能发出去。
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洪武二十四年冬天和洪武二十五年正月。
而朱标是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从西安回来开始生病,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。
也就是说,在朱标生病期间,或许朱元璋已经有不好预感的时候,朱元璋提高了朱允炆母亲吕氏和朱允炆本人的地位。
此时的朱元璋,就已经排除掉朱允熥,要确立朱允炆的继承人地位了。
这更加说明,有些人觉得如果朱标活着,朱元璋可能不杀蓝玉,朱允熥可能可以继位,这一点是不成立的。
朱允熥的身世注定了他和储位无缘。
要是真正的嫡长孙朱雄英在世的话,没准朱元璋宁可捏着鼻子立他那残暴的次子朱樉,都不想立朱雄英,更别提朱允熥没有嫡长孙的身份了。
你觉得是不是呢?
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这可能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失误。
朱允炆根本守不住江山,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造反成功,下落不明。
更重要的是他和朱棣打了四年仗,可想而知大明江山受到了什么样的摧残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呢?
就算朱元璋对朱标怀有特殊的感情,想把皇位传给朱标这一脉,朱允炆也仅仅是继室的儿子。
朱标还留有一个原配嫡子朱允熥。
要是朱允熥当了皇帝,朱棣可就未必有机会造反了。
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允熥当皇太孙呢?
01、朱允熥的身世朱允熥的母亲常氏,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。
常氏的出身十分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名将,开平王常遇春。
根据常氏的墓志铭记载,常氏出生于常遇春投奔朱元璋那一年。
而朱元璋的妻子马氏,也正好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朱标。
常氏和朱标就这么结了娃娃亲。
常氏15岁那年,还没来得及嫁入东宫,父亲常遇春就在北伐大胜班师之际,突然死于军中。
朱元璋没有因为常氏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就悔婚。
常氏17岁那年,正式嫁入东宫,成为明朝的第一个太子妃。
也是在常氏成为太子妃的这一年,常氏的舅舅蓝玉开始崭露头角,并最终成为朱元璋手下最受重用的大将之一。
常氏和朱标成亲之后,相当恩爱。
根据明史记载,朱标的后宫里只有常氏和侧妃吕氏两个女人。
常氏7年间和朱标生下2子2女,其中长子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。
洪武四年,常氏在生下她和朱标的第4个孩子,同时也是第2个儿子朱允熥仅仅12天之后就去世了。
史书没有记载她的死因,但是从她的去世时间来看,她应该是死于生产当中的身体损伤。
常氏去世4年后,她的长子朱雄英也夭折,年仅9岁。
也就是说,朱标和原配太子妃只剩下朱允熥这么一个嫡子了。
朱允熥的外公是开平王常遇春,虽然人已去世,但影响力犹在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是大将蓝玉,风头正盛。
朱允熥可能是明朝历史上外戚势力最强大的皇孙了。
02、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为什么立皇太孙而不是皇太子?朱允熥作为太子朱标仅剩的原配嫡子,按理说很有希望在朱标继位之后成为皇太子。
可是朱标还没当上皇帝,就因病去世了。
老年丧子的朱元璋面临立储难题。
朱元璋十分推崇嫡长子继承制。
嫡长子继承制源于周礼。
汉朝的儒学大师曾经说过:周之道,适子死则立适孙
意思是,根据周礼的规定,嫡长子去世之后,该立嫡长孙为继承人。
可是历朝历代的皇帝,在皇太子去世之后,一般违背周礼,立另一个儿子为新太子,而不是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这是因为,孙子的年纪一般比较小,难以和年富力强的叔叔抗衡,也难以服众。
此时朱元璋痛失太子朱标,他是要根据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立皇太孙,还是像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,现实一点,另立太子呢?
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儿子们,不由得叹了口气。
朱标去世后,如果朱元璋想要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为皇太子,那只能是次子秦王朱樉。
可是朱樉这个人实在是过于荒唐。
朱樉小时候在朱元璋身边长大,看起来还人模人样的,人也聪明勤勉。
可是自从他去西安就藩之后,整个就放飞自我了。
朱元璋老早就叮嘱他,要节俭为上,可是他一到封地就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,不把朱元璋的话当回事。
朱元璋派他攻打土番,他却一路上把孕妇抓入府中,还掳走几百个童男童女。
他封地的人被他折腾得活不下去了,聚集在王府前求他手下留情,他却对这些人大打出手,还打死了人。
朱樉的这些行为怎么能瞒得住朱元璋?
朱元璋虽然不忍心真正严厉地惩罚他,可也不敢把江山交给他。
如果不立次子朱樉,那能考虑三子晋王朱棡吗?
朱棡倒是没有二哥朱樉残暴,可也不是省油的灯。
他才刚离开朱元璋,在去太远就藩的路上,就残暴地鞭打厨师。
到了封地之后,更是将不少人残暴地车裂了。
这样的人,朱元璋也是不敢立他为太子的。
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倒是为人尚可,治理封地也井井有条。
可是朱棣的二哥三哥尚在,哪有跳过两个哥哥立老四当太子的道理?
如果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是普通皇子也就罢了,朱元璋哪怕立朱棣为太子,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。
可是朱樉和朱棡偏偏手握兵权。
就算他们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不敢造次,等朱元璋一死,他们难道能坐视朱棣登基吗?
所以朱元璋不敢再考虑立儿子为新太子,而是转而考虑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立皇太孙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,起码他这几个儿子在礼法上无话可说。
03、朱元璋为什么选择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?按理说朱元璋既然打定主意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,那么选择朱标的嫡长子即可。
可是朱标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。
前文说过,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早早就去世了。
常氏去世之后,朱标没有另娶太子妃,而是直接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雄英还在世,问题不大。
然而几年后朱雄英夭折了,问题就浮现出来了。
那就是吕氏是有儿子的。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比常氏唯一活着的儿子朱允熥年纪大。
年纪较大但母亲是继室的朱允炆,和年纪较小但母亲是原配的朱允熥,谁的继承权靠前呢?
朱元璋最终选择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朱允熥,这是为什么呢?
其一,长幼有序。可能很多人要说,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母亲吕氏还是侧室,那即便吕氏扶正了,那也是庶子啊。
这是有纣王的案例为证的。
吕氏春秋里说,纣王和他大哥微子启同母,但是微子启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是妾,纣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已经扶正为妻了。
所以微子启是庶子,纣王是嫡子。
同母朱允炆只是个庶子,怎么能和朱允熥争皇太孙之位呢?
然而很少有人知道,吕氏春秋里提出纣王的这个案例,是当做反面案例来说的。
案例后边还有一句话是“用法若此,不若无法”。
意思是若以这种荒唐的方式分嫡庶,那还不如不要分嫡庶了。
更别提纣王是商朝的王,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的礼仪。商朝的例子怎么能套用到周礼呢?
实际上除了纣王这个孤例之外,历史上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,只要母亲扶正了,那么母亲扶正之前生的儿子也是嫡子。
大名鼎鼎的汉武帝,本只是汉景帝的庶出第10子。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,是因为他的母亲王娡被汉景帝扶正为皇后了。
如果汉武帝是王娡当皇后之前生的,不能算嫡子的话,那庶出第10子凭什么越过几个哥哥继位呢?
武则天的4个儿子更是绝佳案例。
武则天的头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是当昭仪的时候生的,后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是当皇后之后生的。
可是李治老早就以嫡长子的名分立李弘当太子了,李弘去世之后又接着立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贤当太子。
因为武则天既然已经当上皇后了,那她的儿子自然都是嫡子,继承顺位当然按年龄大小算。
所以,哪怕朱允炆是吕氏当侧妃的时候生的,但是吕氏既然已经扶正为太子妃,那朱允炆自然就是朱标的嫡子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允炆是嫡子,但却是继室所生的嫡子。
而朱允熥是实打实原配所生的嫡子。
要知道在礼法上,原配的地位一直是大于继室的。
例如在明朝,如果皇帝有原配和继后,且原配是自然身亡而不是被废的话,那么只有原配可以从帝谥,而继室不可以。
那么当继室嫡子年纪比原配嫡子年纪大的时候,谁的继承顺位谁更靠前呢?
这个问题,我们很难从史书上找到答案。
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,在有儿子的原配去世之后,为了避免原配嫡子的地位受到影响,会尽可能避免立有年纪大的儿子的妃子为新皇后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的长子朱雄英还在世。
朱雄英的年纪比朱允炆大,是板上钉钉的朱标的继承人,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的继承顺位问题。
可是谁也想不到朱雄英会意外夭折。
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成了朱标嫡子当中年纪最大的。
从明朝大臣们的反应来看,他们似乎更认长幼有序,而不是谁是原配嫡子,谁是继室嫡子。
朱标去世之后,大儒刘三吾就对朱元璋说:皇孙世嫡承统,礼也。
以此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可见在明朝人的观念里,虽然在从帝谥这个问题上,继后不如元后。
但是在继承顺位这个问题上,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,不看母亲的身份,而是看长幼有序。
其二,朱允熥的身份太尴尬。前文说过,朱允熥的母亲常氏出身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,舅舅是名将蓝玉。
这若是在洪武初年,会是朱允熥莫大的优势。
可是朱标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了,朱允熥的这个出身,就成了劣势。
因为朱元璋已经已经开始把勋贵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,欲除之而后快了。
我们细看史书会发现,朱元璋的儿子们娶的基本上都是勋贵的女儿。
例如长子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之女,四子朱棣娶的是中山王徐达的女儿。
可见洪武初年,朱元璋是把和勋贵联姻当做稳定朝堂的重要手段的。
可是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去世之后,朱元璋没有让朱标再娶个勋贵之女,而是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吕氏的父亲吕本,仅仅是个太常卿,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权力,还连个儿子都没有。
也就是吕氏完全没有外戚势力可以依靠,可是朱元璋居然让她当太子妃,也就是将来的皇后。
可以说,朱元璋从这时候开始,就已经在提防勋贵们了。
如果说扶正吕氏有可能只是朱标喜欢,不能说明问题的话,那么朱允炆的太孙妃就更明显了。
朱允炆成亲的时候已经是皇太孙了,他的妻子就是未来的皇后。
可是朱元璋为他选的太孙妃马氏,虽然也姓马,却和马皇后没有半点亲戚关系,而仅仅是光禄少卿的女儿。
从朱标的继任太子妃人选和朱允炆的太孙妃人选可以看出,朱元璋不希望将来的皇帝和勋贵们牵扯太深。
所以朱允熥的母家勋贵背景,自然就成了劣势了。
朱元璋连太子妃和太孙妃的人选都不愿从勋贵之家里选,怎么可能容忍朱允熥这个身上留着两家勋贵血脉的皇孙当皇太孙?
更别提,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去世多年,或许影响力有限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蓝玉可还活着,而且嚣张跋扈到连朱元璋都头疼呢。
朱标去世的时候,洪武四大案已经发生了三个了。
也就是说,朱元璋这时候极有可能已经计划着要除掉蓝玉了。
如果这时候立朱允熥为皇太孙,蓝玉可能更嚣张了不说,朱元璋还能下手除掉蓝玉吗?这不是直接打皇太孙的脸吗?
实际上在朱标活着的时候,朱元璋就已经在为朱允炆铺路了。
明实录记载,洪武二十四年冬天,大约是在朱标刚开始生病的时候,朱元璋开始提高吕氏作为太子妃的待遇,让文武百官的夫人于元旦、冬至、皇太子妃生日入宫朝贺太子妃:
礼部奏正旦冬至及皇太子妃诞日,公侯伯夫人、文官四品以上、武官五品以上命妇及未受封正妻各具服赴柔仪殿行贺礼,仍定仪注以进。上命武官六品正妻亦预其列,馀并从之。
要知道这一般是皇后才有的待遇。
正德年间大臣姜清所著的《姜氏秘史》里,也收录了朱元璋的一道诏令:
洪武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,早朝后午时分,朕于奉天门命翰林修撰练子宁、许观、编修吴信三员,执笔听命,朕口占以成,以示后人,以辨真伪,孙允炆亲目之后发行。
意思是朱元璋发布的一道敕书,要让朱允炆过目之后才能发出去。
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洪武二十四年冬天和洪武二十五年正月。
而朱标是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从西安回来开始生病,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。
也就是说,在朱标生病期间,或许朱元璋已经有不好预感的时候,朱元璋提高了朱允炆母亲吕氏和朱允炆本人的地位。
此时的朱元璋,就已经排除掉朱允熥,要确立朱允炆的继承人地位了。
这更加说明,有些人觉得如果朱标活着,朱元璋可能不杀蓝玉,朱允熥可能可以继位,这一点是不成立的。
朱允熥的身世注定了他和储位无缘。
要是真正的嫡长孙朱雄英在世的话,没准朱元璋宁可捏着鼻子立他那残暴的次子朱樉,都不想立朱雄英,更别提朱允熥没有嫡长孙的身份了。
你觉得是不是呢?
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这可能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失误。
朱允炆根本守不住江山,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造反成功,下落不明。
更重要的是他和朱棣打了四年仗,可想而知大明江山受到了什么样的摧残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呢?
就算朱元璋对朱标怀有特殊的感情,想把皇位传给朱标这一脉,朱允炆也仅仅是继室的儿子。
朱标还留有一个原配嫡子朱允熥。
要是朱允熥当了皇帝,朱棣可就未必有机会造反了。
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允熥当皇太孙呢?
01、朱允熥的身世朱允熥的母亲常氏,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。
常氏的出身十分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名将,开平王常遇春。
根据常氏的墓志铭记载,常氏出生于常遇春投奔朱元璋那一年。
而朱元璋的妻子马氏,也正好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朱标。
常氏和朱标就这么结了娃娃亲。
常氏15岁那年,还没来得及嫁入东宫,父亲常遇春就在北伐大胜班师之际,突然死于军中。
朱元璋没有因为常氏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就悔婚。
常氏17岁那年,正式嫁入东宫,成为明朝的第一个太子妃。
也是在常氏成为太子妃的这一年,常氏的舅舅蓝玉开始崭露头角,并最终成为朱元璋手下最受重用的大将之一。
常氏和朱标成亲之后,相当恩爱。
根据明史记载,朱标的后宫里只有常氏和侧妃吕氏两个女人。
常氏7年间和朱标生下2子2女,其中长子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。
洪武四年,常氏在生下她和朱标的第4个孩子,同时也是第2个儿子朱允熥仅仅12天之后就去世了。
史书没有记载她的死因,但是从她的去世时间来看,她应该是死于生产当中的身体损伤。
常氏去世4年后,她的长子朱雄英也夭折,年仅9岁。
也就是说,朱标和原配太子妃只剩下朱允熥这么一个嫡子了。
朱允熥的外公是开平王常遇春,虽然人已去世,但影响力犹在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是大将蓝玉,风头正盛。
朱允熥可能是明朝历史上外戚势力最强大的皇孙了。
02、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为什么立皇太孙而不是皇太子?朱允熥作为太子朱标仅剩的原配嫡子,按理说很有希望在朱标继位之后成为皇太子。
可是朱标还没当上皇帝,就因病去世了。
老年丧子的朱元璋面临立储难题。
朱元璋十分推崇嫡长子继承制。
嫡长子继承制源于周礼。
汉朝的儒学大师曾经说过:周之道,适子死则立适孙
意思是,根据周礼的规定,嫡长子去世之后,该立嫡长孙为继承人。
可是历朝历代的皇帝,在皇太子去世之后,一般违背周礼,立另一个儿子为新太子,而不是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这是因为,孙子的年纪一般比较小,难以和年富力强的叔叔抗衡,也难以服众。
此时朱元璋痛失太子朱标,他是要根据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立皇太孙,还是像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,现实一点,另立太子呢?
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儿子们,不由得叹了口气。
朱标去世后,如果朱元璋想要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为皇太子,那只能是次子秦王朱樉。
可是朱樉这个人实在是过于荒唐。
朱樉小时候在朱元璋身边长大,看起来还人模人样的,人也聪明勤勉。
可是自从他去西安就藩之后,整个就放飞自我了。
朱元璋老早就叮嘱他,要节俭为上,可是他一到封地就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,不把朱元璋的话当回事。
朱元璋派他攻打土番,他却一路上把孕妇抓入府中,还掳走几百个童男童女。
他封地的人被他折腾得活不下去了,聚集在王府前求他手下留情,他却对这些人大打出手,还打死了人。
朱樉的这些行为怎么能瞒得住朱元璋?
朱元璋虽然不忍心真正严厉地惩罚他,可也不敢把江山交给他。
如果不立次子朱樉,那能考虑三子晋王朱棡吗?
朱棡倒是没有二哥朱樉残暴,可也不是省油的灯。
他才刚离开朱元璋,在去太远就藩的路上,就残暴地鞭打厨师。
到了封地之后,更是将不少人残暴地车裂了。
这样的人,朱元璋也是不敢立他为太子的。
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倒是为人尚可,治理封地也井井有条。
可是朱棣的二哥三哥尚在,哪有跳过两个哥哥立老四当太子的道理?
如果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是普通皇子也就罢了,朱元璋哪怕立朱棣为太子,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。
可是朱樉和朱棡偏偏手握兵权。
就算他们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不敢造次,等朱元璋一死,他们难道能坐视朱棣登基吗?
所以朱元璋不敢再考虑立儿子为新太子,而是转而考虑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立皇太孙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,起码他这几个儿子在礼法上无话可说。
03、朱元璋为什么选择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?按理说朱元璋既然打定主意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,那么选择朱标的嫡长子即可。
可是朱标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。
前文说过,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早早就去世了。
常氏去世之后,朱标没有另娶太子妃,而是直接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雄英还在世,问题不大。
然而几年后朱雄英夭折了,问题就浮现出来了。
那就是吕氏是有儿子的。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比常氏唯一活着的儿子朱允熥年纪大。
年纪较大但母亲是继室的朱允炆,和年纪较小但母亲是原配的朱允熥,谁的继承权靠前呢?
朱元璋最终选择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朱允熥,这是为什么呢?
其一,长幼有序。可能很多人要说,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母亲吕氏还是侧室,那即便吕氏扶正了,那也是庶子啊。
这是有纣王的案例为证的。
吕氏春秋里说,纣王和他大哥微子启同母,但是微子启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是妾,纣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已经扶正为妻了。
所以微子启是庶子,纣王是嫡子。
同母朱允炆只是个庶子,怎么能和朱允熥争皇太孙之位呢?
然而很少有人知道,吕氏春秋里提出纣王的这个案例,是当做反面案例来说的。
案例后边还有一句话是“用法若此,不若无法”。
意思是若以这种荒唐的方式分嫡庶,那还不如不要分嫡庶了。
更别提纣王是商朝的王,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的礼仪。商朝的例子怎么能套用到周礼呢?
实际上除了纣王这个孤例之外,历史上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,只要母亲扶正了,那么母亲扶正之前生的儿子也是嫡子。
大名鼎鼎的汉武帝,本只是汉景帝的庶出第10子。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,是因为他的母亲王娡被汉景帝扶正为皇后了。
如果汉武帝是王娡当皇后之前生的,不能算嫡子的话,那庶出第10子凭什么越过几个哥哥继位呢?
武则天的4个儿子更是绝佳案例。
武则天的头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是当昭仪的时候生的,后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是当皇后之后生的。
可是李治老早就以嫡长子的名分立李弘当太子了,李弘去世之后又接着立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贤当太子。
因为武则天既然已经当上皇后了,那她的儿子自然都是嫡子,继承顺位当然按年龄大小算。
所以,哪怕朱允炆是吕氏当侧妃的时候生的,但是吕氏既然已经扶正为太子妃,那朱允炆自然就是朱标的嫡子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允炆是嫡子,但却是继室所生的嫡子。
而朱允熥是实打实原配所生的嫡子。
要知道在礼法上,原配的地位一直是大于继室的。
例如在明朝,如果皇帝有原配和继后,且原配是自然身亡而不是被废的话,那么只有原配可以从帝谥,而继室不可以。
那么当继室嫡子年纪比原配嫡子年纪大的时候,谁的继承顺位谁更靠前呢?
这个问题,我们很难从史书上找到答案。
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,在有儿子的原配去世之后,为了避免原配嫡子的地位受到影响,会尽可能避免立有年纪大的儿子的妃子为新皇后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的长子朱雄英还在世。
朱雄英的年纪比朱允炆大,是板上钉钉的朱标的继承人,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的继承顺位问题。
可是谁也想不到朱雄英会意外夭折。
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成了朱标嫡子当中年纪最大的。
从明朝大臣们的反应来看,他们似乎更认长幼有序,而不是谁是原配嫡子,谁是继室嫡子。
朱标去世之后,大儒刘三吾就对朱元璋说:皇孙世嫡承统,礼也。
以此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可见在明朝人的观念里,虽然在从帝谥这个问题上,继后不如元后。
但是在继承顺位这个问题上,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,不看母亲的身份,而是看长幼有序。
其二,朱允熥的身份太尴尬。前文说过,朱允熥的母亲常氏出身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,舅舅是名将蓝玉。
这若是在洪武初年,会是朱允熥莫大的优势。
可是朱标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了,朱允熥的这个出身,就成了劣势。
因为朱元璋已经已经开始把勋贵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,欲除之而后快了。
我们细看史书会发现,朱元璋的儿子们娶的基本上都是勋贵的女儿。
例如长子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之女,四子朱棣娶的是中山王徐达的女儿。
可见洪武初年,朱元璋是把和勋贵联姻当做稳定朝堂的重要手段的。
可是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去世之后,朱元璋没有让朱标再娶个勋贵之女,而是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吕氏的父亲吕本,仅仅是个太常卿,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权力,还连个儿子都没有。
也就是吕氏完全没有外戚势力可以依靠,可是朱元璋居然让她当太子妃,也就是将来的皇后。
可以说,朱元璋从这时候开始,就已经在提防勋贵们了。
如果说扶正吕氏有可能只是朱标喜欢,不能说明问题的话,那么朱允炆的太孙妃就更明显了。
朱允炆成亲的时候已经是皇太孙了,他的妻子就是未来的皇后。
可是朱元璋为他选的太孙妃马氏,虽然也姓马,却和马皇后没有半点亲戚关系,而仅仅是光禄少卿的女儿。
从朱标的继任太子妃人选和朱允炆的太孙妃人选可以看出,朱元璋不希望将来的皇帝和勋贵们牵扯太深。
所以朱允熥的母家勋贵背景,自然就成了劣势了。
朱元璋连太子妃和太孙妃的人选都不愿从勋贵之家里选,怎么可能容忍朱允熥这个身上留着两家勋贵血脉的皇孙当皇太孙?
更别提,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去世多年,或许影响力有限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蓝玉可还活着,而且嚣张跋扈到连朱元璋都头疼呢。
朱标去世的时候,洪武四大案已经发生了三个了。
也就是说,朱元璋这时候极有可能已经计划着要除掉蓝玉了。
如果这时候立朱允熥为皇太孙,蓝玉可能更嚣张了不说,朱元璋还能下手除掉蓝玉吗?这不是直接打皇太孙的脸吗?
实际上在朱标活着的时候,朱元璋就已经在为朱允炆铺路了。
明实录记载,洪武二十四年冬天,大约是在朱标刚开始生病的时候,朱元璋开始提高吕氏作为太子妃的待遇,让文武百官的夫人于元旦、冬至、皇太子妃生日入宫朝贺太子妃:
礼部奏正旦冬至及皇太子妃诞日,公侯伯夫人、文官四品以上、武官五品以上命妇及未受封正妻各具服赴柔仪殿行贺礼,仍定仪注以进。上命武官六品正妻亦预其列,馀并从之。
要知道这一般是皇后才有的待遇。
正德年间大臣姜清所著的《姜氏秘史》里,也收录了朱元璋的一道诏令:
洪武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,早朝后午时分,朕于奉天门命翰林修撰练子宁、许观、编修吴信三员,执笔听命,朕口占以成,以示后人,以辨真伪,孙允炆亲目之后发行。
意思是朱元璋发布的一道敕书,要让朱允炆过目之后才能发出去。
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洪武二十四年冬天和洪武二十五年正月。
而朱标是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从西安回来开始生病,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。
也就是说,在朱标生病期间,或许朱元璋已经有不好预感的时候,朱元璋提高了朱允炆母亲吕氏和朱允炆本人的地位。
此时的朱元璋,就已经排除掉朱允熥,要确立朱允炆的继承人地位了。
这更加说明,有些人觉得如果朱标活着,朱元璋可能不杀蓝玉,朱允熥可能可以继位,这一点是不成立的。
朱允熥的身世注定了他和储位无缘。
要是真正的嫡长孙朱雄英在世的话,没准朱元璋宁可捏着鼻子立他那残暴的次子朱樉,都不想立朱雄英,更别提朱允熥没有嫡长孙的身份了。
你觉得是不是呢?
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这可能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失误。
朱允炆根本守不住江山,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造反成功,下落不明。
更重要的是他和朱棣打了四年仗,可想而知大明江山受到了什么样的摧残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呢?
就算朱元璋对朱标怀有特殊的感情,想把皇位传给朱标这一脉,朱允炆也仅仅是继室的儿子。
朱标还留有一个原配嫡子朱允熥。
要是朱允熥当了皇帝,朱棣可就未必有机会造反了。
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允熥当皇太孙呢?
01、朱允熥的身世朱允熥的母亲常氏,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。
常氏的出身十分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名将,开平王常遇春。
根据常氏的墓志铭记载,常氏出生于常遇春投奔朱元璋那一年。
而朱元璋的妻子马氏,也正好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朱标。
常氏和朱标就这么结了娃娃亲。
常氏15岁那年,还没来得及嫁入东宫,父亲常遇春就在北伐大胜班师之际,突然死于军中。
朱元璋没有因为常氏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就悔婚。
常氏17岁那年,正式嫁入东宫,成为明朝的第一个太子妃。
也是在常氏成为太子妃的这一年,常氏的舅舅蓝玉开始崭露头角,并最终成为朱元璋手下最受重用的大将之一。
常氏和朱标成亲之后,相当恩爱。
根据明史记载,朱标的后宫里只有常氏和侧妃吕氏两个女人。
常氏7年间和朱标生下2子2女,其中长子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。
洪武四年,常氏在生下她和朱标的第4个孩子,同时也是第2个儿子朱允熥仅仅12天之后就去世了。
史书没有记载她的死因,但是从她的去世时间来看,她应该是死于生产当中的身体损伤。
常氏去世4年后,她的长子朱雄英也夭折,年仅9岁。
也就是说,朱标和原配太子妃只剩下朱允熥这么一个嫡子了。
朱允熥的外公是开平王常遇春,虽然人已去世,但影响力犹在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是大将蓝玉,风头正盛。
朱允熥可能是明朝历史上外戚势力最强大的皇孙了。
02、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为什么立皇太孙而不是皇太子?朱允熥作为太子朱标仅剩的原配嫡子,按理说很有希望在朱标继位之后成为皇太子。
可是朱标还没当上皇帝,就因病去世了。
老年丧子的朱元璋面临立储难题。
朱元璋十分推崇嫡长子继承制。
嫡长子继承制源于周礼。
汉朝的儒学大师曾经说过:周之道,适子死则立适孙
意思是,根据周礼的规定,嫡长子去世之后,该立嫡长孙为继承人。
可是历朝历代的皇帝,在皇太子去世之后,一般违背周礼,立另一个儿子为新太子,而不是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这是因为,孙子的年纪一般比较小,难以和年富力强的叔叔抗衡,也难以服众。
此时朱元璋痛失太子朱标,他是要根据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立皇太孙,还是像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,现实一点,另立太子呢?
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儿子们,不由得叹了口气。
朱标去世后,如果朱元璋想要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为皇太子,那只能是次子秦王朱樉。
可是朱樉这个人实在是过于荒唐。
朱樉小时候在朱元璋身边长大,看起来还人模人样的,人也聪明勤勉。
可是自从他去西安就藩之后,整个就放飞自我了。
朱元璋老早就叮嘱他,要节俭为上,可是他一到封地就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,不把朱元璋的话当回事。
朱元璋派他攻打土番,他却一路上把孕妇抓入府中,还掳走几百个童男童女。
他封地的人被他折腾得活不下去了,聚集在王府前求他手下留情,他却对这些人大打出手,还打死了人。
朱樉的这些行为怎么能瞒得住朱元璋?
朱元璋虽然不忍心真正严厉地惩罚他,可也不敢把江山交给他。
如果不立次子朱樉,那能考虑三子晋王朱棡吗?
朱棡倒是没有二哥朱樉残暴,可也不是省油的灯。
他才刚离开朱元璋,在去太远就藩的路上,就残暴地鞭打厨师。
到了封地之后,更是将不少人残暴地车裂了。
这样的人,朱元璋也是不敢立他为太子的。
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倒是为人尚可,治理封地也井井有条。
可是朱棣的二哥三哥尚在,哪有跳过两个哥哥立老四当太子的道理?
如果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是普通皇子也就罢了,朱元璋哪怕立朱棣为太子,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。
可是朱樉和朱棡偏偏手握兵权。
就算他们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不敢造次,等朱元璋一死,他们难道能坐视朱棣登基吗?
所以朱元璋不敢再考虑立儿子为新太子,而是转而考虑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立皇太孙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,起码他这几个儿子在礼法上无话可说。
03、朱元璋为什么选择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?按理说朱元璋既然打定主意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,那么选择朱标的嫡长子即可。
可是朱标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。
前文说过,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早早就去世了。
常氏去世之后,朱标没有另娶太子妃,而是直接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雄英还在世,问题不大。
然而几年后朱雄英夭折了,问题就浮现出来了。
那就是吕氏是有儿子的。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比常氏唯一活着的儿子朱允熥年纪大。
年纪较大但母亲是继室的朱允炆,和年纪较小但母亲是原配的朱允熥,谁的继承权靠前呢?
朱元璋最终选择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朱允熥,这是为什么呢?
其一,长幼有序。可能很多人要说,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母亲吕氏还是侧室,那即便吕氏扶正了,那也是庶子啊。
这是有纣王的案例为证的。
吕氏春秋里说,纣王和他大哥微子启同母,但是微子启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是妾,纣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已经扶正为妻了。
所以微子启是庶子,纣王是嫡子。
同母朱允炆只是个庶子,怎么能和朱允熥争皇太孙之位呢?
然而很少有人知道,吕氏春秋里提出纣王的这个案例,是当做反面案例来说的。
案例后边还有一句话是“用法若此,不若无法”。
意思是若以这种荒唐的方式分嫡庶,那还不如不要分嫡庶了。
更别提纣王是商朝的王,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的礼仪。商朝的例子怎么能套用到周礼呢?
实际上除了纣王这个孤例之外,历史上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,只要母亲扶正了,那么母亲扶正之前生的儿子也是嫡子。
大名鼎鼎的汉武帝,本只是汉景帝的庶出第10子。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,是因为他的母亲王娡被汉景帝扶正为皇后了。
如果汉武帝是王娡当皇后之前生的,不能算嫡子的话,那庶出第10子凭什么越过几个哥哥继位呢?
武则天的4个儿子更是绝佳案例。
武则天的头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是当昭仪的时候生的,后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是当皇后之后生的。
可是李治老早就以嫡长子的名分立李弘当太子了,李弘去世之后又接着立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贤当太子。
因为武则天既然已经当上皇后了,那她的儿子自然都是嫡子,继承顺位当然按年龄大小算。
所以,哪怕朱允炆是吕氏当侧妃的时候生的,但是吕氏既然已经扶正为太子妃,那朱允炆自然就是朱标的嫡子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允炆是嫡子,但却是继室所生的嫡子。
而朱允熥是实打实原配所生的嫡子。
要知道在礼法上,原配的地位一直是大于继室的。
例如在明朝,如果皇帝有原配和继后,且原配是自然身亡而不是被废的话,那么只有原配可以从帝谥,而继室不可以。
那么当继室嫡子年纪比原配嫡子年纪大的时候,谁的继承顺位谁更靠前呢?
这个问题,我们很难从史书上找到答案。
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,在有儿子的原配去世之后,为了避免原配嫡子的地位受到影响,会尽可能避免立有年纪大的儿子的妃子为新皇后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的长子朱雄英还在世。
朱雄英的年纪比朱允炆大,是板上钉钉的朱标的继承人,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的继承顺位问题。
可是谁也想不到朱雄英会意外夭折。
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成了朱标嫡子当中年纪最大的。
从明朝大臣们的反应来看,他们似乎更认长幼有序,而不是谁是原配嫡子,谁是继室嫡子。
朱标去世之后,大儒刘三吾就对朱元璋说:皇孙世嫡承统,礼也。
以此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可见在明朝人的观念里,虽然在从帝谥这个问题上,继后不如元后。
但是在继承顺位这个问题上,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,不看母亲的身份,而是看长幼有序。
其二,朱允熥的身份太尴尬。前文说过,朱允熥的母亲常氏出身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,舅舅是名将蓝玉。
这若是在洪武初年,会是朱允熥莫大的优势。
可是朱标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了,朱允熥的这个出身,就成了劣势。
因为朱元璋已经已经开始把勋贵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,欲除之而后快了。
我们细看史书会发现,朱元璋的儿子们娶的基本上都是勋贵的女儿。
例如长子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之女,四子朱棣娶的是中山王徐达的女儿。
可见洪武初年,朱元璋是把和勋贵联姻当做稳定朝堂的重要手段的。
可是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去世之后,朱元璋没有让朱标再娶个勋贵之女,而是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吕氏的父亲吕本,仅仅是个太常卿,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权力,还连个儿子都没有。
也就是吕氏完全没有外戚势力可以依靠,可是朱元璋居然让她当太子妃,也就是将来的皇后。
可以说,朱元璋从这时候开始,就已经在提防勋贵们了。
如果说扶正吕氏有可能只是朱标喜欢,不能说明问题的话,那么朱允炆的太孙妃就更明显了。
朱允炆成亲的时候已经是皇太孙了,他的妻子就是未来的皇后。
可是朱元璋为他选的太孙妃马氏,虽然也姓马,却和马皇后没有半点亲戚关系,而仅仅是光禄少卿的女儿。
从朱标的继任太子妃人选和朱允炆的太孙妃人选可以看出,朱元璋不希望将来的皇帝和勋贵们牵扯太深。
所以朱允熥的母家勋贵背景,自然就成了劣势了。
朱元璋连太子妃和太孙妃的人选都不愿从勋贵之家里选,怎么可能容忍朱允熥这个身上留着两家勋贵血脉的皇孙当皇太孙?
更别提,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去世多年,或许影响力有限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蓝玉可还活着,而且嚣张跋扈到连朱元璋都头疼呢。
朱标去世的时候,洪武四大案已经发生了三个了。
也就是说,朱元璋这时候极有可能已经计划着要除掉蓝玉了。
如果这时候立朱允熥为皇太孙,蓝玉可能更嚣张了不说,朱元璋还能下手除掉蓝玉吗?这不是直接打皇太孙的脸吗?
实际上在朱标活着的时候,朱元璋就已经在为朱允炆铺路了。
明实录记载,洪武二十四年冬天,大约是在朱标刚开始生病的时候,朱元璋开始提高吕氏作为太子妃的待遇,让文武百官的夫人于元旦、冬至、皇太子妃生日入宫朝贺太子妃:
礼部奏正旦冬至及皇太子妃诞日,公侯伯夫人、文官四品以上、武官五品以上命妇及未受封正妻各具服赴柔仪殿行贺礼,仍定仪注以进。上命武官六品正妻亦预其列,馀并从之。
要知道这一般是皇后才有的待遇。
正德年间大臣姜清所著的《姜氏秘史》里,也收录了朱元璋的一道诏令:
洪武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,早朝后午时分,朕于奉天门命翰林修撰练子宁、许观、编修吴信三员,执笔听命,朕口占以成,以示后人,以辨真伪,孙允炆亲目之后发行。
意思是朱元璋发布的一道敕书,要让朱允炆过目之后才能发出去。
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洪武二十四年冬天和洪武二十五年正月。
而朱标是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从西安回来开始生病,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。
也就是说,在朱标生病期间,或许朱元璋已经有不好预感的时候,朱元璋提高了朱允炆母亲吕氏和朱允炆本人的地位。
此时的朱元璋,就已经排除掉朱允熥,要确立朱允炆的继承人地位了。
这更加说明,有些人觉得如果朱标活着,朱元璋可能不杀蓝玉,朱允熥可能可以继位,这一点是不成立的。
朱允熥的身世注定了他和储位无缘。
要是真正的嫡长孙朱雄英在世的话,没准朱元璋宁可捏着鼻子立他那残暴的次子朱樉,都不想立朱雄英,更别提朱允熥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这可能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失误。
朱允炆根本守不住江山,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造反成功,下落不明。
更重要的是他和朱棣打了四年仗,可想而知大明江山受到了什么样的摧残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呢?
就算朱元璋对朱标怀有特殊的感情,想把皇位传给朱标这一脉,朱允炆也仅仅是继室的儿子。
朱标还留有一个原配嫡子朱允熥。
要是朱允熥当了皇帝,朱棣可就未必有机会造反了。
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允熥当皇太孙呢?
01、朱允熥的身世朱允熥的母亲常氏,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。
常氏的出身十分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名将,开平王常遇春。
根据常氏的墓志铭记载,常氏出生于常遇春投奔朱元璋那一年。
而朱元璋的妻子马氏,也正好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朱标。
常氏和朱标就这么结了娃娃亲。
常氏15岁那年,还没来得及嫁入东宫,父亲常遇春就在北伐大胜班师之际,突然死于军中。
朱元璋没有因为常氏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就悔婚。
常氏17岁那年,正式嫁入东宫,成为明朝的第一个太子妃。
也是在常氏成为太子妃的这一年,常氏的舅舅蓝玉开始崭露头角,并最终成为朱元璋手下最受重用的大将之一。
常氏和朱标成亲之后,相当恩爱。
根据明史记载,朱标的后宫里只有常氏和侧妃吕氏两个女人。
常氏7年间和朱标生下2子2女,其中长子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。
洪武四年,常氏在生下她和朱标的第4个孩子,同时也是第2个儿子朱允熥仅仅12天之后就去世了。
史书没有记载她的死因,但是从她的去世时间来看,她应该是死于生产当中的身体损伤。
常氏去世4年后,她的长子朱雄英也夭折,年仅9岁。
也就是说,朱标和原配太子妃只剩下朱允熥这么一个嫡子了。
朱允熥的外公是开平王常遇春,虽然人已去世,但影响力犹在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是大将蓝玉,风头正盛。
朱允熥可能是明朝历史上外戚势力最强大的皇孙了。
02、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为什么立皇太孙而不是皇太子?朱允熥作为太子朱标仅剩的原配嫡子,按理说很有希望在朱标继位之后成为皇太子。
可是朱标还没当上皇帝,就因病去世了。
老年丧子的朱元璋面临立储难题。
朱元璋十分推崇嫡长子继承制。
嫡长子继承制源于周礼。
汉朝的儒学大师曾经说过:周之道,适子死则立适孙
意思是,根据周礼的规定,嫡长子去世之后,该立嫡长孙为继承人。
可是历朝历代的皇帝,在皇太子去世之后,一般违背周礼,立另一个儿子为新太子,而不是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这是因为,孙子的年纪一般比较小,难以和年富力强的叔叔抗衡,也难以服众。
此时朱元璋痛失太子朱标,他是要根据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立皇太孙,还是像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,现实一点,另立太子呢?
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儿子们,不由得叹了口气。
朱标去世后,如果朱元璋想要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为皇太子,那只能是次子秦王朱樉。
可是朱樉这个人实在是过于荒唐。
朱樉小时候在朱元璋身边长大,看起来还人模人样的,人也聪明勤勉。
可是自从他去西安就藩之后,整个就放飞自我了。
朱元璋老早就叮嘱他,要节俭为上,可是他一到封地就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,不把朱元璋的话当回事。
朱元璋派他攻打土番,他却一路上把孕妇抓入府中,还掳走几百个童男童女。
他封地的人被他折腾得活不下去了,聚集在王府前求他手下留情,他却对这些人大打出手,还打死了人。
朱樉的这些行为怎么能瞒得住朱元璋?
朱元璋虽然不忍心真正严厉地惩罚他,可也不敢把江山交给他。
如果不立次子朱樉,那能考虑三子晋王朱棡吗?
朱棡倒是没有二哥朱樉残暴,可也不是省油的灯。
他才刚离开朱元璋,在去太远就藩的路上,就残暴地鞭打厨师。
到了封地之后,更是将不少人残暴地车裂了。
这样的人,朱元璋也是不敢立他为太子的。
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倒是为人尚可,治理封地也井井有条。
可是朱棣的二哥三哥尚在,哪有跳过两个哥哥立老四当太子的道理?
如果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是普通皇子也就罢了,朱元璋哪怕立朱棣为太子,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。
可是朱樉和朱棡偏偏手握兵权。
就算他们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不敢造次,等朱元璋一死,他们难道能坐视朱棣登基吗?
所以朱元璋不敢再考虑立儿子为新太子,而是转而考虑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立皇太孙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,起码他这几个儿子在礼法上无话可说。
03、朱元璋为什么选择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?按理说朱元璋既然打定主意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,那么选择朱标的嫡长子即可。
可是朱标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。
前文说过,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早早就去世了。
常氏去世之后,朱标没有另娶太子妃,而是直接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雄英还在世,问题不大。
然而几年后朱雄英夭折了,问题就浮现出来了。
那就是吕氏是有儿子的。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比常氏唯一活着的儿子朱允熥年纪大。
年纪较大但母亲是继室的朱允炆,和年纪较小但母亲是原配的朱允熥,谁的继承权靠前呢?
朱元璋最终选择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朱允熥,这是为什么呢?
其一,长幼有序。可能很多人要说,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母亲吕氏还是侧室,那即便吕氏扶正了,那也是庶子啊。
这是有纣王的案例为证的。
吕氏春秋里说,纣王和他大哥微子启同母,但是微子启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是妾,纣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已经扶正为妻了。
所以微子启是庶子,纣王是嫡子。
同母朱允炆只是个庶子,怎么能和朱允熥争皇太孙之位呢?
然而很少有人知道,吕氏春秋里提出纣王的这个案例,是当做反面案例来说的。
案例后边还有一句话是“用法若此,不若无法”。
意思是若以这种荒唐的方式分嫡庶,那还不如不要分嫡庶了。
更别提纣王是商朝的王,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的礼仪。商朝的例子怎么能套用到周礼呢?
实际上除了纣王这个孤例之外,历史上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,只要母亲扶正了,那么母亲扶正之前生的儿子也是嫡子。
大名鼎鼎的汉武帝,本只是汉景帝的庶出第10子。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,是因为他的母亲王娡被汉景帝扶正为皇后了。
如果汉武帝是王娡当皇后之前生的,不能算嫡子的话,那庶出第10子凭什么越过几个哥哥继位呢?
武则天的4个儿子更是绝佳案例。
武则天的头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是当昭仪的时候生的,后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是当皇后之后生的。
可是李治老早就以嫡长子的名分立李弘当太子了,李弘去世之后又接着立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贤当太子。
因为武则天既然已经当上皇后了,那她的儿子自然都是嫡子,继承顺位当然按年龄大小算。
所以,哪怕朱允炆是吕氏当侧妃的时候生的,但是吕氏既然已经扶正为太子妃,那朱允炆自然就是朱标的嫡子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允炆是嫡子,但却是继室所生的嫡子。
而朱允熥是实打实原配所生的嫡子。
要知道在礼法上,原配的地位一直是大于继室的。
例如在明朝,如果皇帝有原配和继后,且原配是自然身亡而不是被废的话,那么只有原配可以从帝谥,而继室不可以。
那么当继室嫡子年纪比原配嫡子年纪大的时候,谁的继承顺位谁更靠前呢?
这个问题,我们很难从史书上找到答案。
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,在有儿子的原配去世之后,为了避免原配嫡子的地位受到影响,会尽可能避免立有年纪大的儿子的妃子为新皇后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的长子朱雄英还在世。
朱雄英的年纪比朱允炆大,是板上钉钉的朱标的继承人,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的继承顺位问题。
可是谁也想不到朱雄英会意外夭折。
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成了朱标嫡子当中年纪最大的。
从明朝大臣们的反应来看,他们似乎更认长幼有序,而不是谁是原配嫡子,谁是继室嫡子。
朱标去世之后,大儒刘三吾就对朱元璋说:皇孙世嫡承统,礼也。
以此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可见在明朝人的观念里,虽然在从帝谥这个问题上,继后不如元后。
但是在继承顺位这个问题上,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,不看母亲的身份,而是看长幼有序。
其二,朱允熥的身份太尴尬。前文说过,朱允熥的母亲常氏出身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,舅舅是名将蓝玉。
这若是在洪武初年,会是朱允熥莫大的优势。
可是朱标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了,朱允熥的这个出身,就成了劣势。
因为朱元璋已经已经开始把勋贵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,欲除之而后快了。
我们细看史书会发现,朱元璋的儿子们娶的基本上都是勋贵的女儿。
例如长子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之女,四子朱棣娶的是中山王徐达的女儿。
可见洪武初年,朱元璋是把和勋贵联姻当做稳定朝堂的重要手段的。
可是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去世之后,朱元璋没有让朱标再娶个勋贵之女,而是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吕氏的父亲吕本,仅仅是个太常卿,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权力,还连个儿子都没有。
也就是吕氏完全没有外戚势力可以依靠,可是朱元璋居然让她当太子妃,也就是将来的皇后。
可以说,朱元璋从这时候开始,就已经在提防勋贵们了。
如果说扶正吕氏有可能只是朱标喜欢,不能说明问题的话,那么朱允炆的太孙妃就更明显了。
朱允炆成亲的时候已经是皇太孙了,他的妻子就是未来的皇后。
可是朱元璋为他选的太孙妃马氏,虽然也姓马,却和马皇后没有半点亲戚关系,而仅仅是光禄少卿的女儿。
编辑
从朱标的继任太子妃人选和朱允炆的太孙妃人选可以看出,朱元璋不希望将来的皇帝和勋贵们牵扯太深。
所以朱允熥的母家勋贵背景,自然就成了劣势了。
朱元璋连太子妃和太孙妃的人选都不愿从勋贵之家里选,怎么可能容忍朱允熥这个身上留着两家勋贵血脉的皇孙当皇太孙?
更别提,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去世多年,或许影响力有限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蓝玉可还活着,而且嚣张跋扈到连朱元璋都头疼呢。
朱标去世的时候,洪武四大案已经发生了三个了。
也就是说,朱元璋这时候极有可能已经计划着要除掉蓝玉了。
如果这时候立朱允熥为皇太孙,蓝玉可能更嚣张了不说,朱元璋还能下手除掉蓝玉吗?这不是直接打皇太孙的脸吗?
实际上在朱标活着的时候,朱元璋就已经在为朱允炆铺路了。
明实录记载,洪武二十四年冬天,大约是在朱标刚开始生病的时候,朱元璋开始提高吕氏作为太子妃的待遇,让文武百官的夫人于元旦、冬至、皇太子妃生日入宫朝贺太子妃:
礼部奏正旦冬至及皇太子妃诞日,公侯伯夫人、文官四品以上、武官五品以上命妇及未受封正妻各具服赴柔仪殿行贺礼,仍定仪注以进。上命武官六品正妻亦预其列,馀并从之。
要知道这一般是皇后才有的待遇。
正德年间大臣姜清所著的《姜氏秘史》里,也收录了朱元璋的一道诏令:
洪武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,早朝后午时分,朕于奉天门命翰林修撰练子宁、许观、编修吴信三员,执笔听命,朕口占以成,以示后人,以辨真伪,孙允炆亲目之后发行。
意思是朱元璋发布的一道敕书,要让朱允炆过目之后才能发出去。
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洪武二十四年冬天和洪武二十五年正月。
而朱标是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从西安回来开始生病,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。
也就是说,在朱标生病期间,或许朱元璋已经有不好预感的时候,朱元璋提高了朱允炆母亲吕氏和朱允炆本人的地位。
此时的朱元璋,就已经排除掉朱允熥,要确立朱允炆的继承人地位了。
这更加说明,有些人觉得如果朱标活着,朱元璋可能不杀蓝玉,朱允熥可能可以继位,这一点是不成立的。
朱允熥的身世注定了他和储位无缘。
要是真正的嫡长孙朱雄英在世的话,没准朱元璋宁可捏着鼻子立他那残暴的次子朱樉,都不想立朱雄英,更别提朱允熥没有嫡长孙的身份了。
你觉得是不是呢?
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这可能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失误。
朱允炆根本守不住江山,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造反成功,下落不明。
更重要的是他和朱棣打了四年仗,可想而知大明江山受到了什么样的摧残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呢?
就算朱元璋对朱标怀有特殊的感情,想把皇位传给朱标这一脉,朱允炆也仅仅是继室的儿子。
朱标还留有一个原配嫡子朱允熥。
要是朱允熥当了皇帝,朱棣可就未必有机会造反了。
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允熥当皇太孙呢?
01、朱允熥的身世朱允熥的母亲常氏,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。
常氏的出身十分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名将,开平王常遇春。
根据常氏的墓志铭记载,常氏出生于常遇春投奔朱元璋那一年。
而朱元璋的妻子马氏,也正好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朱标。
常氏和朱标就这么结了娃娃亲。
常氏15岁那年,还没来得及嫁入东宫,父亲常遇春就在北伐大胜班师之际,突然死于军中。
朱元璋没有因为常氏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就悔婚。
常氏17岁那年,正式嫁入东宫,成为明朝的第一个太子妃。
也是在常氏成为太子妃的这一年,常氏的舅舅蓝玉开始崭露头角,并最终成为朱元璋手下最受重用的大将之一。
常氏和朱标成亲之后,相当恩爱。
根据明史记载,朱标的后宫里只有常氏和侧妃吕氏两个女人。
常氏7年间和朱标生下2子2女,其中长子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。
洪武四年,常氏在生下她和朱标的第4个孩子,同时也是第2个儿子朱允熥仅仅12天之后就去世了。
史书没有记载她的死因,但是从她的去世时间来看,她应该是死于生产当中的身体损伤。
常氏去世4年后,她的长子朱雄英也夭折,年仅9岁。
也就是说,朱标和原配太子妃只剩下朱允熥这么一个嫡子了。
朱允熥的外公是开平王常遇春,虽然人已去世,但影响力犹在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是大将蓝玉,风头正盛。
朱允熥可能是明朝历史上外戚势力最强大的皇孙了。
02、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为什么立皇太孙而不是皇太子?朱允熥作为太子朱标仅剩的原配嫡子,按理说很有希望在朱标继位之后成为皇太子。
可是朱标还没当上皇帝,就因病去世了。
老年丧子的朱元璋面临立储难题。
朱元璋十分推崇嫡长子继承制。
嫡长子继承制源于周礼。
汉朝的儒学大师曾经说过:周之道,适子死则立适孙
意思是,根据周礼的规定,嫡长子去世之后,该立嫡长孙为继承人。
可是历朝历代的皇帝,在皇太子去世之后,一般违背周礼,立另一个儿子为新太子,而不是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这是因为,孙子的年纪一般比较小,难以和年富力强的叔叔抗衡,也难以服众。
此时朱元璋痛失太子朱标,他是要根据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立皇太孙,还是像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,现实一点,另立太子呢?
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儿子们,不由得叹了口气。
朱标去世后,如果朱元璋想要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为皇太子,那只能是次子秦王朱樉。
可是朱樉这个人实在是过于荒唐。
朱樉小时候在朱元璋身边长大,看起来还人模人样的,人也聪明勤勉。
可是自从他去西安就藩之后,整个就放飞自我了。
朱元璋老早就叮嘱他,要节俭为上,可是他一到封地就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,不把朱元璋的话当回事。
朱元璋派他攻打土番,他却一路上把孕妇抓入府中,还掳走几百个童男童女。
他封地的人被他折腾得活不下去了,聚集在王府前求他手下留情,他却对这些人大打出手,还打死了人。
朱樉的这些行为怎么能瞒得住朱元璋?
朱元璋虽然不忍心真正严厉地惩罚他,可也不敢把江山交给他。
如果不立次子朱樉,那能考虑三子晋王朱棡吗?
朱棡倒是没有二哥朱樉残暴,可也不是省油的灯。
他才刚离开朱元璋,在去太远就藩的路上,就残暴地鞭打厨师。
到了封地之后,更是将不少人残暴地车裂了。
这样的人,朱元璋也是不敢立他为太子的。
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倒是为人尚可,治理封地也井井有条。
可是朱棣的二哥三哥尚在,哪有跳过两个哥哥立老四当太子的道理?
如果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是普通皇子也就罢了,朱元璋哪怕立朱棣为太子,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。
可是朱樉和朱棡偏偏手握兵权。
就算他们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不敢造次,等朱元璋一死,他们难道能坐视朱棣登基吗?
所以朱元璋不敢再考虑立儿子为新太子,而是转而考虑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立皇太孙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,起码他这几个儿子在礼法上无话可说。
03、朱元璋为什么选择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?按理说朱元璋既然打定主意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,那么选择朱标的嫡长子即可。
可是朱标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。
前文说过,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早早就去世了。
常氏去世之后,朱标没有另娶太子妃,而是直接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雄英还在世,问题不大。
然而几年后朱雄英夭折了,问题就浮现出来了。
那就是吕氏是有儿子的。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比常氏唯一活着的儿子朱允熥年纪大。
年纪较大但母亲是继室的朱允炆,和年纪较小但母亲是原配的朱允熥,谁的继承权靠前呢?
朱元璋最终选择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朱允熥,这是为什么呢?
其一,长幼有序。可能很多人要说,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母亲吕氏还是侧室,那即便吕氏扶正了,那也是庶子啊。
这是有纣王的案例为证的。
吕氏春秋里说,纣王和他大哥微子启同母,但是微子启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是妾,纣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已经扶正为妻了。
所以微子启是庶子,纣王是嫡子。
同母朱允炆只是个庶子,怎么能和朱允熥争皇太孙之位呢?
然而很少有人知道,吕氏春秋里提出纣王的这个案例,是当做反面案例来说的。
案例后边还有一句话是“用法若此,不若无法”。
意思是若以这种荒唐的方式分嫡庶,那还不如不要分嫡庶了。
更别提纣王是商朝的王,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的礼仪。商朝的例子怎么能套用到周礼呢?
实际上除了纣王这个孤例之外,历史上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,只要母亲扶正了,那么母亲扶正之前生的儿子也是嫡子。
大名鼎鼎的汉武帝,本只是汉景帝的庶出第10子。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,是因为他的母亲王娡被汉景帝扶正为皇后了。
如果汉武帝是王娡当皇后之前生的,不能算嫡子的话,那庶出第10子凭什么越过几个哥哥继位呢?
武则天的4个儿子更是绝佳案例。
武则天的头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是当昭仪的时候生的,后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是当皇后之后生的。
可是李治老早就以嫡长子的名分立李弘当太子了,李弘去世之后又接着立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贤当太子。
因为武则天既然已经当上皇后了,那她的儿子自然都是嫡子,继承顺位当然按年龄大小算。
所以,哪怕朱允炆是吕氏当侧妃的时候生的,但是吕氏既然已经扶正为太子妃,那朱允炆自然就是朱标的嫡子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允炆是嫡子,但却是继室所生的嫡子。
而朱允熥是实打实原配所生的嫡子。
要知道在礼法上,原配的地位一直是大于继室的。
例如在明朝,如果皇帝有原配和继后,且原配是自然身亡而不是被废的话,那么只有原配可以从帝谥,而继室不可以。
那么当继室嫡子年纪比原配嫡子年纪大的时候,谁的继承顺位谁更靠前呢?
这个问题,我们很难从史书上找到答案。
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,在有儿子的原配去世之后,为了避免原配嫡子的地位受到影响,会尽可能避免立有年纪大的儿子的妃子为新皇后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的长子朱雄英还在世。
朱雄英的年纪比朱允炆大,是板上钉钉的朱标的继承人,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的继承顺位问题。
可是谁也想不到朱雄英会意外夭折。
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成了朱标嫡子当中年纪最大的。
从明朝大臣们的反应来看,他们似乎更认长幼有序,而不是谁是原配嫡子,谁是继室嫡子。
朱标去世之后,大儒刘三吾就对朱元璋说:皇孙世嫡承统,礼也。
以此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可见在明朝人的观念里,虽然在从帝谥这个问题上,继后不如元后。
但是在继承顺位这个问题上,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,不看母亲的身份,而是看长幼有序。
其二,朱允熥的身份太尴尬。前文说过,朱允熥的母亲常氏出身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,舅舅是名将蓝玉。
这若是在洪武初年,会是朱允熥莫大的优势。
可是朱标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了,朱允熥的这个出身,就成了劣势。
因为朱元璋已经已经开始把勋贵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,欲除之而后快了。
我们细看史书会发现,朱元璋的儿子们娶的基本上都是勋贵的女儿。
例如长子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之女,四子朱棣娶的是中山王徐达的女儿。
可见洪武初年,朱元璋是把和勋贵联姻当做稳定朝堂的重要手段的。
可是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去世之后,朱元璋没有让朱标再娶个勋贵之女,而是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吕氏的父亲吕本,仅仅是个太常卿,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权力,还连个儿子都没有。
也就是吕氏完全没有外戚势力可以依靠,可是朱元璋居然让她当太子妃,也就是将来的皇后。
可以说,朱元璋从这时候开始,就已经在提防勋贵们了。
如果说扶正吕氏有可能只是朱标喜欢,不能说明问题的话,那么朱允炆的太孙妃就更明显了。
朱允炆成亲的时候已经是皇太孙了,他的妻子就是未来的皇后。
可是朱元璋为他选的太孙妃马氏,虽然也姓马,却和马皇后没有半点亲戚关系,而仅仅是光禄少卿的女儿。
从朱标的继任太子妃人选和朱允炆的太孙妃人选可以看出,朱元璋不希望将来的皇帝和勋贵们牵扯太深。
所以朱允熥的母家勋贵背景,自然就成了劣势了。
朱元璋连太子妃和太孙妃的人选都不愿从勋贵之家里选,怎么可能容忍朱允熥这个身上留着两家勋贵血脉的皇孙当皇太孙?
更别提,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去世多年,或许影响力有限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蓝玉可还活着,而且嚣张跋扈到连朱元璋都头疼呢。
朱标去世的时候,洪武四大案已经发生了三个了。
也就是说,朱元璋这时候极有可能已经计划着要除掉蓝玉了。
如果这时候立朱允熥为皇太孙,蓝玉可能更嚣张了不说,朱元璋还能下手除掉蓝玉吗?这不是直接打皇太孙的脸吗?
实际上在朱标活着的时候,朱元璋就已经在为朱允炆铺路了。
明实录记载,洪武二十四年冬天,大约是在朱标刚开始生病的时候,朱元璋开始提高吕氏作为太子妃的待遇,让文武百官的夫人于元旦、冬至、皇太子妃生日入宫朝贺太子妃:
礼部奏正旦冬至及皇太子妃诞日,公侯伯夫人、文官四品以上、武官五品以上命妇及未受封正妻各具服赴柔仪殿行贺礼,仍定仪注以进。上命武官六品正妻亦预其列,馀并从之。
要知道这一般是皇后才有的待遇。
正德年间大臣姜清所著的《姜氏秘史》里,也收录了朱元璋的一道诏令:
洪武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,早朝后午时分,朕于奉天门命翰林修撰练子宁、许观、编修吴信三员,执笔听命,朕口占以成,以示后人,以辨真伪,孙允炆亲目之后发行。
意思是朱元璋发布的一道敕书,要让朱允炆过目之后才能发出去。
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洪武二十四年冬天和洪武二十五年正月。
而朱标是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从西安回来开始生病,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。
也就是说,在朱标生病期间,或许朱元璋已经有不好预感的时候,朱元璋提高了朱允炆母亲吕氏和朱允炆本人的地位。bahii.cn
此时的朱元璋,就已经排除掉朱允熥,要确立朱允炆的继承人地位了。
这更加说明,有些人觉得如果朱标活着,朱元璋可能不杀蓝玉,朱允熥可能可以继位,这一点是不成立的。
朱允熥的身世注定了他和储位无缘。
要是真正的嫡长孙朱雄英在世的话,没准朱元璋宁可捏着鼻子立他那残暴的次子朱樉,都不想立朱雄英,更别提朱允熥没有嫡长孙的身份了。
你觉得是不是呢?没有嫡长孙的身份了。
你觉得是不是呢?
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这可能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失误。
朱允炆根本守不住江山,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造反成功,下落不明。
更重要的是他和朱棣打了四年仗,可想而知大明江山受到了什么样的摧残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呢?
就算朱元璋对朱标怀有特殊的感情,想把皇位传给朱标这一脉,朱允炆也仅仅是继室的儿子。
朱标还留有一个原配嫡子朱允熥。b9.bahii.cn
要是朱允熥当了皇帝,朱棣可就未必有机会造反了。
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允熥当皇太孙呢?
01、朱允熥的身世朱允熥的母亲常氏,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。
常氏的出身十分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名将,开平王常遇春。
根据常氏的墓志铭记载,常氏出生于常遇春投奔朱元璋那一年。
而朱元璋的妻子马氏,也正好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朱标。
常氏和朱标就这么结了娃娃亲。
常氏15岁那年,还没来得及嫁入东宫,父亲常遇春就在北伐大胜班师之际,突然死于军中。
朱元璋没有因为常氏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就悔婚。y.b9.bahii.cn
常氏17岁那年,正式嫁入东宫,成为明朝的第一个太子妃。
也是在常氏成为太子妃的这一年,常氏的舅舅蓝玉开始崭露头角,并最终成为朱元璋手下最受重用的大将之一。
常氏和朱标成亲之后,相当恩爱。
根据明史记载,朱标的后宫里只有常氏和侧妃吕氏两个女人。
常氏7年间和朱标生下2子2女,其中长子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。
洪武四年,常氏在生下她和朱标的第4个孩子,同时也是第2个儿子朱允熥仅仅12天之后就去世了。
史书没有记载她的死因,但是从她的去世时间来看,她应该是死于生产当中的身体损伤。
常氏去世4年后,她的长子朱雄英也夭折,年仅9岁。
也就是说,朱标和原配太子妃只剩下朱允熥这么一个嫡子了。
朱允熥的外公是开平王常遇春,虽然人已去世,但影响力犹在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是大将蓝玉,风头正盛。
朱允熥可能是明朝历史上外戚势力最强大的皇孙了。
02、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为什么立皇太孙而不是皇太子?朱允熥作为太子朱标仅剩的原配嫡子,按理说很有希望在朱标继位之后成为皇太子。
可是朱标还没当上皇帝,就因病去世了。y.b9.bahii.cn/sygrw
老年丧子的朱元璋面临立储难题。
朱元璋十分推崇嫡长子继承制。
嫡长子继承制源于周礼。
汉朝的儒学大师曾经说过:周之道,适子死则立适孙
意思是,根据周礼的规定,嫡长子去世之后,该立嫡长孙为继承人。
可是历朝历代的皇帝,在皇太子去世之后,一般违背周礼,立另一个儿子为新太子,而不是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这是因为,孙子的年纪一般比较小,难以和年富力强的叔叔抗衡,也难以服众。
此时朱元璋痛失太子朱标,他是要根据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立皇太孙,还是像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,现实一点,另立太子呢?
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儿子们,不由得叹了口气。
朱标去世后,如果朱元璋想要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为皇太子,那只能是次子秦王朱樉。
可是朱樉这个人实在是过于荒唐。
朱樉小时候在朱元璋身边长大,看起来还人模人样的,人也聪明勤勉。
可是自从他去西安就藩之后,整个就放飞自我了。
朱元璋老早就叮嘱他,要节俭为上,可是他一到封地就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,不把朱元璋的话当回事。
朱元璋派他攻打土番,他却一路上把孕妇抓入府中,还掳走几百个童男童女。
他封地的人被他折腾得活不下去了,聚集在王府前求他手下留情,他却对这些人大打出手,还打死了人。
朱樉的这些行为怎么能瞒得住朱元璋?
朱元璋虽然不忍心真正严厉地惩罚他,可也不敢把江山交给他。
如果不立次子朱樉,那能考虑三子晋王朱棡吗?
朱棡倒是没有二哥朱樉残暴,可也不是省油的灯。
他才刚离开朱元璋,在去太远就藩的路上,就残暴地鞭打厨师。
到了封地之后,更是将不少人残暴地车裂了。
这样的人,朱元璋也是不敢立他为太子的。
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倒是为人尚可,治理封地也井井有条。
可是朱棣的二哥三哥尚在,哪有跳过两个哥哥立老四当太子的道理?
如果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是普通皇子也就罢了,朱元璋哪怕立朱棣为太子,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。
可是朱樉和朱棡偏偏手握兵权。
就算他们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不敢造次,等朱元璋一死,他们难道能坐视朱棣登基吗?
所以朱元璋不敢再考虑立儿子为新太子,而是转而考虑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立皇太孙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,起码他这几个儿子在礼法上无话可说。
03、朱元璋为什么选择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?按理说朱元璋既然打定主意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,那么选择朱标的嫡长子即可。
可是朱标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。
前文说过,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早早就去世了。
常氏去世之后,朱标没有另娶太子妃,而是直接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雄英还在世,问题不大。
然而几年后朱雄英夭折了,问题就浮现出来了。
那就是吕氏是有儿子的。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比常氏唯一活着的儿子朱允熥年纪大。
年纪较大但母亲是继室的朱允炆,和年纪较小但母亲是原配的朱允熥,谁的继承权靠前呢?
朱元璋最终选择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朱允熥,这是为什么呢?
其一,长幼有序。可能很多人要说,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母亲吕氏还是侧室,那即便吕氏扶正了,那也是庶子啊。
这是有纣王的案例为证的。
吕氏春秋里说,纣王和他大哥微子启同母,但是微子启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是妾,纣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已经扶正为妻了。
所以微子启是庶子,纣王是嫡子。
同母朱允炆只是个庶子,怎么能和朱允熥争皇太孙之位呢?
然而很少有人知道,吕氏春秋里提出纣王的这个案例,是当做反面案例来说的。
案例后边还有一句话是“用法若此,不若无法”。
意思是若以这种荒唐的方式分嫡庶,那还不如不要分嫡庶了。
更别提纣王是商朝的王,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的礼仪。商朝的例子怎么能套用到周礼呢?
实际上除了纣王这个孤例之外,历史上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,只要母亲扶正了,那么母亲扶正之前生的儿子也是嫡子。
大名鼎鼎的汉武帝,本只是汉景帝的庶出第10子。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,是因为他的母亲王娡被汉景帝扶正为皇后了。
如果汉武帝是王娡当皇后之前生的,不能算嫡子的话,那庶出第10子凭什么越过几个哥哥继位呢?
武则天的4个儿子更是绝佳案例。
武则天的头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是当昭仪的时候生的,后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是当皇后之后生的。
可是李治老早就以嫡长子的名分立李弘当太子了,李弘去世之后又接着立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贤当太子。
因为武则天既然已经当上皇后了,那她的儿子自然都是嫡子,继承顺位当然按年龄大小算。
所以,哪怕朱允炆是吕氏当侧妃的时候生的,但是吕氏既然已经扶正为太子妃,那朱允炆自然就是朱标的嫡子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允炆是嫡子,但却是继室所生的嫡子。
而朱允熥是实打实原配所生的嫡子。
要知道在礼法上,原配的地位一直是大于继室的。
例如在明朝,如果皇帝有原配和继后,且原配是自然身亡而不是被废的话,那么只有原配可以从帝谥,而继室不可以。
那么当继室嫡子年纪比原配嫡子年纪大的时候,谁的继承顺位谁更靠前呢?
这个问题,我们很难从史书上找到答案。
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,在有儿子的原配去世之后,为了避免原配嫡子的地位受到影响,会尽可能避免立有年纪大的儿子的妃子为新皇后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的长子朱雄英还在世。
朱雄英的年纪比朱允炆大,是板上钉钉的朱标的继承人,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的继承顺位问题。
可是谁也想不到朱雄英会意外夭折。
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成了朱标嫡子当中年纪最大的。
从明朝大臣们的反应来看,他们似乎更认长幼有序,而不是谁是原配嫡子,谁是继室嫡子。
朱标去世之后,大儒刘三吾就对朱元璋说:皇孙世嫡承统,礼也。
以此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可见在明朝人的观念里,虽然在从帝谥这个问题上,继后不如元后。
但是在继承顺位这个问题上,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,不看母亲的身份,而是看长幼有序。
其二,朱允熥的身份太尴尬。前文说过,朱允熥的母亲常氏出身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,舅舅是名将蓝玉。
这若是在洪武初年,会是朱允熥莫大的优势。
可是朱标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了,朱允熥的这个出身,就成了劣势。
因为朱元璋已经已经开始把勋贵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,欲除之而后快了。
我们细看史书会发现,朱元璋的儿子们娶的基本上都是勋贵的女儿。
例如长子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之女,四子朱棣娶的是中山王徐达的女儿。
可见洪武初年,朱元璋是把和勋贵联姻当做稳定朝堂的重要手段的。
可是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去世之后,朱元璋没有让朱标再娶个勋贵之女,而是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吕氏的父亲吕本,仅仅是个太常卿,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权力,还连个儿子都没有。
也就是吕氏完全没有外戚势力可以依靠,可是朱元璋居然让她当太子妃,也就是将来的皇后。
可以说,朱元璋从这时候开始,就已经在提防勋贵们了。
如果说扶正吕氏有可能只是朱标喜欢,不能说明问题的话,那么朱允炆的太孙妃就更明显了。
朱允炆成亲的时候已经是皇太孙了,他的妻子就是未来的皇后。
可是朱元璋为他选的太孙妃马氏,虽然也姓马,却和马皇后没有半点亲戚关系,而仅仅是光禄少卿的女儿。
从朱标的继任太子妃人选和朱允炆的太孙妃人选可以看出,朱元璋不希望将来的皇帝和勋贵们牵扯太深。
所以朱允熥的母家勋贵背景,自然就成了劣势了。
朱元璋连太子妃和太孙妃的人选都不愿从勋贵之家里选,怎么可能容忍朱允熥这个身上留着两家勋贵血脉的皇孙当皇太孙?
更别提,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去世多年,或许影响力有限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蓝玉可还活着,而且嚣张跋扈到连朱元璋都头疼呢。
朱标去世的时候,洪武四大案已经发生了三个了。
也就是说,朱元璋这时候极有可能已经计划着要除掉蓝玉了。
如果这时候立朱允熥为皇太孙,蓝玉可能更嚣张了不说,朱元璋还能下手除掉蓝玉吗?这不是直接打皇太孙的脸吗?
实际上在朱标活着的时候,朱元璋就已经在为朱允炆铺路了。
明实录记载,洪武二十四年冬天,大约是在朱标刚开始生病的时候,朱元璋开始提高吕氏作为太子妃的待遇,让文武百官的夫人于元旦、冬至、皇太子妃生日入宫朝贺太子妃:
礼部奏正旦冬至及皇太子妃诞日,公侯伯夫人、文官四品以上、武官五品以上命妇及未受封正妻各具服赴柔仪殿行贺礼,仍定仪注以进。上命武官六品正妻亦预其列,馀并从之。
要知道这一般是皇后才有的待遇。
正德年间大臣姜清所著的《姜氏秘史》里,也收录了朱元璋的一道诏令:
洪武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,早朝后午时分,朕于奉天门命翰林修撰练子宁、许观、编修吴信三员,执笔听命,朕口占以成,以示后人,以辨真伪,孙允炆亲目之后发行。
意思是朱元璋发布的一道敕书,要让朱允炆过目之后才能发出去。
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洪武二十四年冬天和洪武二十五年正月。
而朱标是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从西安回来开始生病,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。
也就是说,在朱标生病期间,或许朱元璋已经有不好预感的时候,朱元璋提高了朱允炆母亲吕氏和朱允炆本人的地位。
此时的朱元璋,就已经排除掉朱允熥,要确立朱允炆的继承人地位了。
这更加说明,有些人觉得如果朱标活着,朱元璋可能不杀蓝玉,朱允熥可能可以继位,这一点是不成立的。
朱允熥的身世注定了他和储位无缘。
要是真正的嫡长孙朱雄英在世的话,没准朱元璋宁可捏着鼻子立他那残暴的次子朱樉,都不想立朱雄英,更别提朱允熥没有嫡长孙的身份了。
你觉得是不是呢?
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这可能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失误。
朱允炆根本守不住江山,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造反成功,下落不明。
更重要的是他和朱棣打了四年仗,可想而知大明江山受到了什么样的摧残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呢?
就算朱元璋对朱标怀有特殊的感情,想把皇位传给朱标这一脉,朱允炆也仅仅是继室的儿子。
朱标还留有一个原配嫡子朱允熥。
要是朱允熥当了皇帝,朱棣可就未必有机会造反了。
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允熥当皇太孙呢?
01、朱允熥的身世朱允熥的母亲常氏,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。
常氏的出身十分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名将,开平王常遇春。
根据常氏的墓志铭记载,常氏出生于常遇春投奔朱元璋那一年。
而朱元璋的妻子马氏,也正好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朱标。
常氏和朱标就这么结了娃娃亲。
常氏15岁那年,还没来得及嫁入东宫,父亲常遇春就在北伐大胜班师之际,突然死于军中。
朱元璋没有因为常氏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就悔婚。
常氏17岁那年,正式嫁入东宫,成为明朝的第一个太子妃。
也是在常氏成为太子妃的这一年,常氏的舅舅蓝玉开始崭露头角,并最终成为朱元璋手下最受重用的大将之一。
常氏和朱标成亲之后,相当恩爱。
根据明史记载,朱标的后宫里只有常氏和侧妃吕氏两个女人。
常氏7年间和朱标生下2子2女,其中长子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。
洪武四年,常氏在生下她和朱标的第4个孩子,同时也是第2个儿子朱允熥仅仅12天之后就去世了。
史书没有记载她的死因,但是从她的去世时间来看,她应该是死于生产当中的身体损伤。
常氏去世4年后,她的长子朱雄英也夭折,年仅9岁。
也就是说,朱标和原配太子妃只剩下朱允熥这么一个嫡子了。
朱允熥的外公是开平王常遇春,虽然人已去世,但影响力犹在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是大将蓝玉,风头正盛。
朱允熥可能是明朝历史上外戚势力最强大的皇孙了。
02、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为什么立皇太孙而不是皇太子?朱允熥作为太子朱标仅剩的原配嫡子,按理说很有希望在朱标继位之后成为皇太子。
可是朱标还没当上皇帝,就因病去世了。
老年丧子的朱元璋面临立储难题。
朱元璋十分推崇嫡长子继承制。
嫡长子继承制源于周礼。
汉朝的儒学大师曾经说过:周之道,适子死则立适孙
意思是,根据周礼的规定,嫡长子去世之后,该立嫡长孙为继承人。
可是历朝历代的皇帝,在皇太子去世之后,一般违背周礼,立另一个儿子为新太子,而不是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这是因为,孙子的年纪一般比较小,难以和年富力强的叔叔抗衡,也难以服众。
此时朱元璋痛失太子朱标,他是要根据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立皇太孙,还是像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,现实一点,另立太子呢?
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儿子们,不由得叹了口气。
朱标去世后,如果朱元璋想要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为皇太子,那只能是次子秦王朱樉。
可是朱樉这个人实在是过于荒唐。
朱樉小时候在朱元璋身边长大,看起来还人模人样的,人也聪明勤勉。
可是自从他去西安就藩之后,整个就放飞自我了。
朱元璋老早就叮嘱他,要节俭为上,可是他一到封地就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,不把朱元璋的话当回事。
朱元璋派他攻打土番,他却一路上把孕妇抓入府中,还掳走几百个童男童女。
他封地的人被他折腾得活不下去了,聚集在王府前求他手下留情,他却对这些人大打出手,还打死了人。
朱樉的这些行为怎么能瞒得住朱元璋?
朱元璋虽然不忍心真正严厉地惩罚他,可也不敢把江山交给他。
如果不立次子朱樉,那能考虑三子晋王朱棡吗?
朱棡倒是没有二哥朱樉残暴,可也不是省油的灯。
他才刚离开朱元璋,在去太远就藩的路上,就残暴地鞭打厨师。
到了封地之后,更是将不少人残暴地车裂了。
这样的人,朱元璋也是不敢立他为太子的。
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倒是为人尚可,治理封地也井井有条。
可是朱棣的二哥三哥尚在,哪有跳过两个哥哥立老四当太子的道理?
如果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是普通皇子也就罢了,朱元璋哪怕立朱棣为太子,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。
可是朱樉和朱棡偏偏手握兵权。
就算他们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不敢造次,等朱元璋一死,他们难道能坐视朱棣登基吗?
所以朱元璋不敢再考虑立儿子为新太子,而是转而考虑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立皇太孙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,起码他这几个儿子在礼法上无话可说。
03、朱元璋为什么选择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?按理说朱元璋既然打定主意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,那么选择朱标的嫡长子即可。
可是朱标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。
前文说过,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早早就去世了。
常氏去世之后,朱标没有另娶太子妃,而是直接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雄英还在世,问题不大。
然而几年后朱雄英夭折了,问题就浮现出来了。
那就是吕氏是有儿子的。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比常氏唯一活着的儿子朱允熥年纪大。
年纪较大但母亲是继室的朱允炆,和年纪较小但母亲是原配的朱允熥,谁的继承权靠前呢?
朱元璋最终选择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朱允熥,这是为什么呢?
其一,长幼有序。可能很多人要说,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母亲吕氏还是侧室,那即便吕氏扶正了,那也是庶子啊。
这是有纣王的案例为证的。
吕氏春秋里说,纣王和他大哥微子启同母,但是微子启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是妾,纣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已经扶正为妻了。
所以微子启是庶子,纣王是嫡子。
同母朱允炆只是个庶子,怎么能和朱允熥争皇太孙之位呢?
然而很少有人知道,吕氏春秋里提出纣王的这个案例,是当做反面案例来说的。
案例后边还有一句话是“用法若此,不若无法”。
意思是若以这种荒唐的方式分嫡庶,那还不如不要分嫡庶了。
更别提纣王是商朝的王,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的礼仪。商朝的例子怎么能套用到周礼呢?
实际上除了纣王这个孤例之外,历史上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,只要母亲扶正了,那么母亲扶正之前生的儿子也是嫡子。
大名鼎鼎的汉武帝,本只是汉景帝的庶出第10子。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,是因为他的母亲王娡被汉景帝扶正为皇后了。
如果汉武帝是王娡当皇后之前生的,不能算嫡子的话,那庶出第10子凭什么越过几个哥哥继位呢?
武则天的4个儿子更是绝佳案例。
武则天的头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是当昭仪的时候生的,后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是当皇后之后生的。
可是李治老早就以嫡长子的名分立李弘当太子了,李弘去世之后又接着立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贤当太子。
因为武则天既然已经当上皇后了,那她的儿子自然都是嫡子,继承顺位当然按年龄大小算。
所以,哪怕朱允炆是吕氏当侧妃的时候生的,但是吕氏既然已经扶正为太子妃,那朱允炆自然就是朱标的嫡子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允炆是嫡子,但却是继室所生的嫡子。
而朱允熥是实打实原配所生的嫡子。
要知道在礼法上,原配的地位一直是大于继室的。
例如在明朝,如果皇帝有原配和继后,且原配是自然身亡而不是被废的话,那么只有原配可以从帝谥,而继室不可以。
那么当继室嫡子年纪比原配嫡子年纪大的时候,谁的继承顺位谁更靠前呢?
这个问题,我们很难从史书上找到答案。
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,在有儿子的原配去世之后,为了避免原配嫡子的地位受到影响,会尽可能避免立有年纪大的儿子的妃子为新皇后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的长子朱雄英还在世。
朱雄英的年纪比朱允炆大,是板上钉钉的朱标的继承人,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的继承顺位问题。
可是谁也想不到朱雄英会意外夭折。
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成了朱标嫡子当中年纪最大的。
从明朝大臣们的反应来看,他们似乎更认长幼有序,而不是谁是原配嫡子,谁是继室嫡子。
朱标去世之后,大儒刘三吾就对朱元璋说:皇孙世嫡承统,礼也。
以此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可见在明朝人的观念里,虽然在从帝谥这个问题上,继后不如元后。
但是在继承顺位这个问题上,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,不看母亲的身份,而是看长幼有序。
其二,朱允熥的身份太尴尬。前文说过,朱允熥的母亲常氏出身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,舅舅是名将蓝玉。
这若是在洪武初年,会是朱允熥莫大的优势。
可是朱标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了,朱允熥的这个出身,就成了劣势。
因为朱元璋已经已经开始把勋贵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,欲除之而后快了。
我们细看史书会发现,朱元璋的儿子们娶的基本上都是勋贵的女儿。
例如长子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之女,四子朱棣娶的是中山王徐达的女儿。
可见洪武初年,朱元璋是把和勋贵联姻当做稳定朝堂的重要手段的。
可是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去世之后,朱元璋没有让朱标再娶个勋贵之女,而是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吕氏的父亲吕本,仅仅是个太常卿,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权力,还连个儿子都没有。
也就是吕氏完全没有外戚势力可以依靠,可是朱元璋居然让她当太子妃,也就是将来的皇后。
可以说,朱元璋从这时候开始,就已经在提防勋贵们了。
如果说扶正吕氏有可能只是朱标喜欢,不能说明问题的话,那么朱允炆的太孙妃就更明显了。
朱允炆成亲的时候已经是皇太孙了,他的妻子就是未来的皇后。
可是朱元璋为他选的太孙妃马氏,虽然也姓马,却和马皇后没有半点亲戚关系,而仅仅是光禄少卿的女儿。
从朱标的继任太子妃人选和朱允炆的太孙妃人选可以看出,朱元璋不希望将来的皇帝和勋贵们牵扯太深。
所以朱允熥的母家勋贵背景,自然就成了劣势了。
朱元璋连太子妃和太孙妃的人选都不愿从勋贵之家里选,怎么可能容忍朱允熥这个身上留着两家勋贵血脉的皇孙当皇太孙?
更别提,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去世多年,或许影响力有限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蓝玉可还活着,而且嚣张跋扈到连朱元璋都头疼呢。
朱标去世的时候,洪武四大案已经发生了三个了。
也就是说,朱元璋这时候极有可能已经计划着要除掉蓝玉了。
如果这时候立朱允熥为皇太孙,蓝玉可能更嚣张了不说,朱元璋还能下手除掉蓝玉吗?这不是直接打皇太孙的脸吗?
实际上在朱标活着的时候,朱元璋就已经在为朱允炆铺路了。
明实录记载,洪武二十四年冬天,大约是在朱标刚开始生病的时候,朱元璋开始提高吕氏作为太子妃的待遇,让文武百官的夫人于元旦、冬至、皇太子妃生日入宫朝贺太子妃:
礼部奏正旦冬至及皇太子妃诞日,公侯伯夫人、文官四品以上、武官五品以上命妇及未受封正妻各具服赴柔仪殿行贺礼,仍定仪注以进。上命武官六品正妻亦预其列,馀并从之。
要知道这一般是皇后才有的待遇。
正德年间大臣姜清所著的《姜氏秘史》里,也收录了朱元璋的一道诏令:
洪武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,早朝后午时分,朕于奉天门命翰林修撰练子宁、许观、编修吴信三员,执笔听命,朕口占以成,以示后人,以辨真伪,孙允炆亲目之后发行。
意思是朱元璋发布的一道敕书,要让朱允炆过目之后才能发出去。
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洪武二十四年冬天和洪武二十五年正月。
而朱标是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从西安回来开始生病,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。
也就是说,在朱标生病期间,或许朱元璋已经有不好预感的时候,朱元璋提高了朱允炆母亲吕氏和朱允炆本人的地位。
此时的朱元璋,就已经排除掉朱允熥,要确立朱允炆的继承人地位了。
这更加说明,有些人觉得如果朱标活着,朱元璋可能不杀蓝玉,朱允熥可能可以继位,这一点是不成立的。
朱允熥的身世注定了他和储位无缘。
要是真正的嫡长孙朱雄英在世的话,没准朱元璋宁可捏着鼻子立他那残暴的次子朱樉,都不想立朱雄英,更别提朱允熥没有嫡长孙的身份了。
你觉得是不是呢?
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这可能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失误。
朱允炆根本守不住江山,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造反成功,下落不明。
更重要的是他和朱棣打了四年仗,可想而知大明江山受到了什么样的摧残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呢?
就算朱元璋对朱标怀有特殊的感情,想把皇位传给朱标这一脉,朱允炆也仅仅是继室的儿子。
朱标还留有一个原配嫡子朱允熥。
要是朱允熥当了皇帝,朱棣可就未必有机会造反了。
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允熥当皇太孙呢?
01、朱允熥的身世朱允熥的母亲常氏,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。
常氏的出身十分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名将,开平王常遇春。
根据常氏的墓志铭记载,常氏出生于常遇春投奔朱元璋那一年。
而朱元璋的妻子马氏,也正好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朱标。
常氏和朱标就这么结了娃娃亲。
常氏15岁那年,还没来得及嫁入东宫,父亲常遇春就在北伐大胜班师之际,突然死于军中。
朱元璋没有因为常氏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就悔婚。
常氏17岁那年,正式嫁入东宫,成为明朝的第一个太子妃。
也是在常氏成为太子妃的这一年,常氏的舅舅蓝玉开始崭露头角,并最终成为朱元璋手下最受重用的大将之一。
常氏和朱标成亲之后,相当恩爱。
根据明史记载,朱标的后宫里只有常氏和侧妃吕氏两个女人。
常氏7年间和朱标生下2子2女,其中长子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。
洪武四年,常氏在生下她和朱标的第4个孩子,同时也是第2个儿子朱允熥仅仅12天之后就去世了。
史书没有记载她的死因,但是从她的去世时间来看,她应该是死于生产当中的身体损伤。
常氏去世4年后,她的长子朱雄英也夭折,年仅9岁。
也就是说,朱标和原配太子妃只剩下朱允熥这么一个嫡子了。
朱允熥的外公是开平王常遇春,虽然人已去世,但影响力犹在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是大将蓝玉,风头正盛。
朱允熥可能是明朝历史上外戚势力最强大的皇孙了。
02、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为什么立皇太孙而不是皇太子?朱允熥作为太子朱标仅剩的原配嫡子,按理说很有希望在朱标继位之后成为皇太子。
可是朱标还没当上皇帝,就因病去世了。
老年丧子的朱元璋面临立储难题。
朱元璋十分推崇嫡长子继承制。
嫡长子继承制源于周礼。
汉朝的儒学大师曾经说过:周之道,适子死则立适孙
意思是,根据周礼的规定,嫡长子去世之后,该立嫡长孙为继承人。
可是历朝历代的皇帝,在皇太子去世之后,一般违背周礼,立另一个儿子为新太子,而不是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这是因为,孙子的年纪一般比较小,难以和年富力强的叔叔抗衡,也难以服众。
此时朱元璋痛失太子朱标,他是要根据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立皇太孙,还是像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,现实一点,另立太子呢?
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儿子们,不由得叹了口气。
朱标去世后,如果朱元璋想要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为皇太子,那只能是次子秦王朱樉。
可是朱樉这个人实在是过于荒唐。
朱樉小时候在朱元璋身边长大,看起来还人模人样的,人也聪明勤勉。
可是自从他去西安就藩之后,整个就放飞自我了。
朱元璋老早就叮嘱他,要节俭为上,可是他一到封地就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,不把朱元璋的话当回事。
朱元璋派他攻打土番,他却一路上把孕妇抓入府中,还掳走几百个童男童女。
他封地的人被他折腾得活不下去了,聚集在王府前求他手下留情,他却对这些人大打出手,还打死了人。
朱樉的这些行为怎么能瞒得住朱元璋?
朱元璋虽然不忍心真正严厉地惩罚他,可也不敢把江山交给他。
如果不立次子朱樉,那能考虑三子晋王朱棡吗?
朱棡倒是没有二哥朱樉残暴,可也不是省油的灯。
他才刚离开朱元璋,在去太远就藩的路上,就残暴地鞭打厨师。
到了封地之后,更是将不少人残暴地车裂了。
这样的人,朱元璋也是不敢立他为太子的。
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倒是为人尚可,治理封地也井井有条。
可是朱棣的二哥三哥尚在,哪有跳过两个哥哥立老四当太子的道理?
如果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是普通皇子也就罢了,朱元璋哪怕立朱棣为太子,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。
可是朱樉和朱棡偏偏手握兵权。
就算他们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不敢造次,等朱元璋一死,他们难道能坐视朱棣登基吗?
所以朱元璋不敢再考虑立儿子为新太子,而是转而考虑立孙子为皇太孙。
立皇太孙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,起码他这几个儿子在礼法上无话可说。
03、朱元璋为什么选择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?按理说朱元璋既然打定主意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,那么选择朱标的嫡长子即可。
可是朱标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。
前文说过,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早早就去世了。
常氏去世之后,朱标没有另娶太子妃,而是直接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雄英还在世,问题不大。
然而几年后朱雄英夭折了,问题就浮现出来了。
那就是吕氏是有儿子的。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比常氏唯一活着的儿子朱允熥年纪大。
年纪较大但母亲是继室的朱允炆,和年纪较小但母亲是原配的朱允熥,谁的继承权靠前呢?
朱元璋最终选择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朱允熥,这是为什么呢?
其一,长幼有序。可能很多人要说,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母亲吕氏还是侧室,那即便吕氏扶正了,那也是庶子啊。
这是有纣王的案例为证的。
吕氏春秋里说,纣王和他大哥微子启同母,但是微子启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是妾,纣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已经扶正为妻了。
所以微子启是庶子,纣王是嫡子。
同母朱允炆只是个庶子,怎么能和朱允熥争皇太孙之位呢?
然而很少有人知道,吕氏春秋里提出纣王的这个案例,是当做反面案例来说的。
案例后边还有一句话是“用法若此,不若无法”。
意思是若以这种荒唐的方式分嫡庶,那还不如不要分嫡庶了。
更别提纣王是商朝的王,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的礼仪。商朝的例子怎么能套用到周礼呢?
实际上除了纣王这个孤例之外,历史上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,只要母亲扶正了,那么母亲扶正之前生的儿子也是嫡子。
大名鼎鼎的汉武帝,本只是汉景帝的庶出第10子。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,是因为他的母亲王娡被汉景帝扶正为皇后了。
如果汉武帝是王娡当皇后之前生的,不能算嫡子的话,那庶出第10子凭什么越过几个哥哥继位呢?
武则天的4个儿子更是绝佳案例。
武则天的头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是当昭仪的时候生的,后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是当皇后之后生的。
可是李治老早就以嫡长子的名分立李弘当太子了,李弘去世之后又接着立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贤当太子。
因为武则天既然已经当上皇后了,那她的儿子自然都是嫡子,继承顺位当然按年龄大小算。
所以,哪怕朱允炆是吕氏当侧妃的时候生的,但是吕氏既然已经扶正为太子妃,那朱允炆自然就是朱标的嫡子。
那么问题来了,朱允炆是嫡子,但却是继室所生的嫡子。
而朱允熥是实打实原配所生的嫡子。
要知道在礼法上,原配的地位一直是大于继室的。
例如在明朝,如果皇帝有原配和继后,且原配是自然身亡而不是被废的话,那么只有原配可以从帝谥,而继室不可以。
那么当继室嫡子年纪比原配嫡子年纪大的时候,谁的继承顺位谁更靠前呢?
这个问题,我们很难从史书上找到答案。
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,在有儿子的原配去世之后,为了避免原配嫡子的地位受到影响,会尽可能避免立有年纪大的儿子的妃子为新皇后。
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,常氏的长子朱雄英还在世。
朱雄英的年纪比朱允炆大,是板上钉钉的朱标的继承人,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的继承顺位问题。
可是谁也想不到朱雄英会意外夭折。
吕氏的儿子朱允炆,成了朱标嫡子当中年纪最大的。
从明朝大臣们的反应来看,他们似乎更认长幼有序,而不是谁是原配嫡子,谁是继室嫡子。
朱标去世之后,大儒刘三吾就对朱元璋说:皇孙世嫡承统,礼也。
以此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可见在明朝人的观念里,虽然在从帝谥这个问题上,继后不如元后。
但是在继承顺位这个问题上,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,不看母亲的身份,而是看长幼有序。
其二,朱允熥的身份太尴尬。前文说过,朱允熥的母亲常氏出身显赫,父亲是明朝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,舅舅是名将蓝玉。
这若是在洪武初年,会是朱允熥莫大的优势。
可是朱标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了,朱允熥的这个出身,就成了劣势。
因为朱元璋已经已经开始把勋贵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,欲除之而后快了。
我们细看史书会发现,朱元璋的儿子们娶的基本上都是勋贵的女儿。
例如长子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之女,四子朱棣娶的是中山王徐达的女儿。
可见洪武初年,朱元璋是把和勋贵联姻当做稳定朝堂的重要手段的。
可是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去世之后,朱元璋没有让朱标再娶个勋贵之女,而是把侧妃吕氏扶正了。
吕氏的父亲吕本,仅仅是个太常卿,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权力,还连个儿子都没有。
也就是吕氏完全没有外戚势力可以依靠,可是朱元璋居然让她当太子妃,也就是将来的皇后。
可以说,朱元璋从这时候开始,就已经在提防勋贵们了。
如果说扶正吕氏有可能只是朱标喜欢,不能说明问题的话,那么朱允炆的太孙妃就更明显了。
朱允炆成亲的时候已经是皇太孙了,他的妻子就是未来的皇后。
可是朱元璋为他选的太孙妃马氏,虽然也姓马,却和马皇后没有半点亲戚关系,而仅仅是光禄少卿的女儿。
从朱标的继任太子妃人选和朱允炆的太孙妃人选可以看出,朱元璋不希望将来的皇帝和勋贵们牵扯太深。
所以朱允熥的母家勋贵背景,自然就成了劣势了。
朱元璋连太子妃和太孙妃的人选都不愿从勋贵之家里选,怎么可能容忍朱允熥这个身上留着两家勋贵血脉的皇孙当皇太孙?
更别提,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去世多年,或许影响力有限。
朱允熥的舅老爷蓝玉可还活着,而且嚣张跋扈到连朱元璋都头疼呢。
朱标去世的时候,洪武四大案已经发生了三个了。
也就是说,朱元璋这时候极有可能已经计划着要除掉蓝玉了。
如果这时候立朱允熥为皇太孙,蓝玉可能更嚣张了不说,朱元璋还能下手除掉蓝玉吗?这不是直接打皇太孙的脸吗?
实际上在朱标活着的时候,朱元璋就已经在为朱允炆铺路了。
明实录记载,洪武二十四年冬天,大约是在朱标刚开始生病的时候,朱元璋开始提高吕氏作为太子妃的待遇,让文武百官的夫人于元旦、冬至、皇太子妃生日入宫朝贺太子妃:
礼部奏正旦冬至及皇太子妃诞日,公侯伯夫人、文官四品以上、武官五品以上命妇及未受封正妻各具服赴柔仪殿行贺礼,仍定仪注以进。上命武官六品正妻亦预其列,馀并从之。
要知道这一般是皇后才有的待遇。
正德年间大臣姜清所著的《姜氏秘史》里,也收录了朱元璋的一道诏令:
洪武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,早朝后午时分,朕于奉天门命翰林修撰练子宁、许观、编修吴信三员,执笔听命,朕口占以成,以示后人,以辨真伪,孙允炆亲目之后发行。
意思是朱元璋发布的一道敕书,要让朱允炆过目之后才能发出去。
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洪武二十四年冬天和洪武二十五年正月。
而朱标是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从西安回来开始生病,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。
也就是说,在朱标生病期间,或许朱元璋已经有不好预感的时候,朱元璋提高了朱允炆母亲吕氏和朱允炆本人的地位。
此时的朱元璋,就已经排除掉朱允熥,要确立朱允炆的继承人地位了。
这更加说明,有些人觉得如果朱标活着,朱元璋可能不杀蓝玉,朱允熥可能可以继位,这一点是不成立的。
朱允熥的身世注定了他和储位无缘。
要是真正的嫡长孙朱雄英在世的话,没准朱元璋宁可捏着鼻子立他那残暴的次子朱樉,都不想立朱雄英,更别提朱允熥没有嫡长孙的身份了。
你觉得是不是呢?
发布于:山西省配资平台哪个是实盘的,苏州配资网,伯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