柏林直接给布鲁塞尔泼了一盆冷水。
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公开表态,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,根本“没有被授权”讨论向乌克兰派兵。
这记耳光,扇得异常响亮。
因为就在前一天,冯德莱恩刚刚借着一场空中惊魂,抛出了一个让整个欧洲都为之震动的计划:战后,欧盟将主导一支数万人的部队进驻乌克兰。
她甚至暗示,已经得到了特朗普的默许。
这场内部摊牌的引信,在保加利亚上空被点燃。
冯德莱恩的专机,正准备降落。目的地很明确:一家过去两年持续为乌克兰输送弹药的军工厂。这是一次政治姿态,一次对援乌阵线的再次确认。
突然,驾驶舱内所有导航屏幕一片漆黑。
GPS信号被完全切断。
飞行员唯一的依靠,是一张老式的纸质地图。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了一个多小时,在燃油警告声中,硬着头皮靠肉眼和纸张完成了降落。
冯德莱恩脸色铁青。
欧盟的反应快得像条件反射,矛头精准地指向了克里姆林宫。
“典型的恐吓行为”、“俄罗斯的电子战”,这些词汇立刻被抛了出来。
逻辑很简单:冯德莱恩是援乌核心人物,她的专机在前往援乌工厂的途中遭到“精准”电子攻击,除了普京,还能是谁?
这个剧本堪称完美,只可惜,棋盘的另一端,普京根本没在看欧洲。
克里姆林宫的回应轻描淡写:“消息不靠谱。”
发言人佩斯科夫顺便提了一句,普京总统此刻人正在中国,日程排满了上合峰会和一系列双边会谈,身边是三位副总理和一众能源巨头。
一个简单的场景并置,就让欧盟的指控显得有些滑稽:这边是紧张兮兮的空中遇险,那边是正在擘画欧亚大陆贸易蓝图的庞大代表团。
俄罗斯在暗示: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。
更有意思的细节,来自保加利亚军方内部。
有消息悄悄传出,就在冯德莱恩专机出事那段时间,保加利亚空军正在测试新升级的F-16电子战系统,科目恰好就包括信号干扰与欺骗。
换句话说,这场惊魂,很可能不是来自俄罗斯的蓄意攻击,而是一次盟友自己搞砸了的军事演习。
一次乌龙。
但对冯德莱恩来说,这是不是乌龙,真相是什么,已经不重要了。
重要的是,这个“故事”能用来做什么。
飞机一落地,她就抓住了这个由恐惧和猜疑创造出的窗口期,在普罗夫迪夫扔出了她的重磅炸弹:向乌克兰派驻一支由欧洲主导的多国部队。
这不仅仅是一个提议,这是一次政治突袭。
她绕过了欧盟各国政府,尤其是最为谨慎的德国和法国,直接宣布了一个既成事实的“路线图”。
更厉害的一步棋,是她提到了特朗普。
这等于向欧洲各国传递了一个信号:别指望美国了,即便特朗普重返白宫,欧洲也必须自己下场,而且这件事,未来的美国总统是“支持”的。
她试图用一次“空中危机”,倒逼整个欧盟接受她的军事议程。
然而,她显然低估了柏林的反应。
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的公开否认,用词极其严厉——“缺乏授权”。
这四个字翻译过来就是:你一个欧盟委员会主席,凭什么替德国决定是否要派自己的士兵去乌克兰?
这场争吵暴露了欧盟内部最核心的裂痕:究竟是布鲁塞尔的超国家权力说了算,还是柏林、巴黎等国家首都说了算?
尤其是在派兵这种涉及国家主权和士兵生命的终极问题上。
冯德莱恩一直扮演着欧盟最激进的“鹰派”,在援乌问题上不断冲在前面,拖着犹豫不决的成员国往前走。
而这次,她走得太远了。
那架差点出事的飞机,成了她政治豪赌的筹码。她赌赢了,就能将欧盟的防务一体化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;赌输了,就是一次权力的反噬。
从德国的反应看,她这次踢到了铁板。
最终,冯德莱恩乘坐同一架飞机安然无恙地离开了保加利亚。那场神秘的“电子攻击”来得快,去得也快,仿佛从未发生。
但它搅动的政治波澜,才刚刚开始。
这场事故的真相或许永远无法证实,但它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各方的真实面目。
它让冯德莱恩看到了一个可以用来推进自己议程的完美借口,也让德国看到了一个越发失控、试图攫取成员国核心权力的布鲁塞尔。
真正的攻击目标,或许从来不是那架飞机,而是欧洲内部脆弱的权力平衡。
配资平台哪个是实盘的,苏州配资网,伯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