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世界上的事情啊,很多时候不是技术不行,而是态度不到位呢。
或者说,一旦技术水平到了一定高度,态度就变成了唯一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了。
像造船这事儿,特别是建航母这种大规模耗钱的“巨兽”,一般传统套路都是十年磨一剑,强调工匠精神、精细打磨。预算一超就继续超,工期一拖就拖。比赛的焦点嘛,谁家的船更先进、参数更酷炫,PPT做得更漂亮。
结果有个玩家不按规矩来,干脆把整个赛道直接给撂倒了。
他不跟你扯什么感情,也不琢磨什么工匠精神,直接把造航母这事,搞得像富士康那样流水线造手机似的。
对,就是那个叫“四川”的076,没错。
去年年底刚从船坞里滑出来,大家还用放大镜细致观察呢,说这东西看着像航母,又带着个坞舱,算是个四不像,未来战斗力咋样还得再看,说不定还会有变数呢。
不到九个月时间,甲板上的那些碍眼的施工棚统统拆掉,电磁弹射器亮闪闪地展现在大家面前,挡焰板也竖起来开始喷水维护,烟囱里还冒着浓浓的黑烟——看来,主机已经正式开工了。
这速度,简直不是快了,简直算是开挂了。
不少人一听到这个消息,第一反应都是震惊,紧接着就是怀疑:“这么快能搞定吗?肯定是赶工,里面是不是沙包掺了?”
你这样想,确实有点眼界太窄了。
根本不用纠结快不快的问题,这其实是整个工业体系对全球那些老牌海军,发出最直白、最霸气的炫耀信号。
简单点说,它嘴里其实暗藏一句:“我不是针对谁啊,就跟在座的各位说了,在生产效率这事儿,你们都比不过我。”
想搞懂这种暴力美学,你得先搞清楚它的大哥,“福建”舰,到底经历了多少磨难。
“福建”号到底是什么?那是咱们的原型船,第一艘试水的“试验品”,属于那种刚开始摸索电磁弹射、综合电力等新时代科技的先锋。每一步操作都得格外留神,前进三步可能就得倒退两步,满城都是坑洼,处处遇到故障和问题。
从开工到下水,再到海试,整整七年过去了,这七年里,工程师们不光在建船,更像是在编一本《新一代航母建造避坑手册》。每一个数字、每一次失误,都在为未来的“量产版”打基础,走前面的路,后面的人才能少走弯路。
现在轮到076了,他手里拿的可不是普通的操作指南,而是真正经过千锤百炼、积累丰富经验后,写出的一本“使用手册”。这份“说明书”里,装满了设计秘诀、施工技巧,还有不少“避雷针”,可以说是前辈们多年试错的结晶,确保后续的建造能更顺畅、更稳妥。
这是一本把所有漏洞都扫光、所有环节都打磨到极致、每个参数都经过反复琢磨、打磨出来的“规范操作流程”。
电磁弹射器啊,就用那套老大验证过的成熟方案,参数啥的都不用调,直接拿来安装就行。供应链嘛,所有供货商早就和“福建”号打过招呼了,打个电话,零件就自动送到码头,接口都提前留好。工人们呢,都在“福建”号上练过手,都是熟门熟路的高手,闭眼都知道哪个螺丝得用多大扳手。
这不算是造船啦,简直就像在拼乐高似的。
这帮模块都在不同的工厂里提前搞定了,运到船坞里就像拼图一样,一块块焊接起来。你要说是花了九个月把船造出来吧,其实很神奇的是,这艘船在下水之前,百分之九十的部分早就搞定了。
下水之后的舾装,就像把内部的零件和神经系统连接起来一样,没啥复杂的,也就是把内在的东西装上去而已。
所以啊,别再问“怎么能这么快”了,这问题本身就跑偏啦。
如果一个国家把造航母的流程,改到和造普通驱逐舰的速度差不多,那到底意味着啥,简直吓死个人呀!
让人毛骨悚然的是,076的速度可不是个孤单的例子,它其实是一种可以无限复制的“模板”。
据说,只要钢板够用,下一艘076的建造时间还能再提前几个星期。
这说明只要材料充足,076的建造速度还能再提快几周,意味着工期可以更短,项目推进更顺利。
这个意思就是,只要有需求,这种五万吨规模的“准航母”就能像下饺子一样一批接一批从船坞里出来。一年能造20艘?这个数字可不是工程师喝酒吹牛,而是在极限动员情况下,一个超级工业大国完全有能力实现的产能。
二战时,美国之所以能赢,技术的确占了不少分,但更关键的是“埃塞克斯”级航母像下饺子似的源源不断出来。一年可以造四五艘,就靠这大批货,把日本海军的力量给堆死了。日本打沉一艘,美国船坞里还有三艘在排队等着下水。这场仗还能怎么打?
现如今的中国,在工业产值、技术工人的数量以及自动化水平上,可是早就远远甩开了二战时期的美国。
当别人还在为一艘航母的钱怎么平摊而头疼时,这边已经开始琢磨要不要搞个“青春版”——比如把坞舱给省了,甲板加长点,专门用作无人机母舰,建造速度更快,花费也更少。
这就叫用低维度的方式来击败高维度的对手啊。
别人跟你拼的是精英对抗,我却用大规模的兵力来应对。而且我这“兵力”里,个个都是高手。
更让人觉得有趣的是076的定位。
它可不是想替代“福建”号那种正儿八经的航母,而是“福建”号的贴身保镖,是个打手,充当僚机的角色。
未来的海战画面,可能就是这样:
“福建”号舰位于中间位置,舰上满载着歼-35重型战斗机,担负着扫清战场的职责,争夺绝对的制空权。它的任务单纯得很,就是要消灭对方所有会飞的装备。
两边的翼侧,各自配备了一艘076。
这两艘076的甲板上密密麻麻都是各种无人机,侦察的、干扰的,还有挂着炸弹自己碰炸的,真是一应俱全。
大哥(福建)一甩手,那两边的“小弟”(076)就放出几百架无人机,密密麻麻像蜂群似的往前冲。
第一轮,好用点的无人机瞄准对手的防空导弹,拼命耗着;第二轮,电子战无人机出场,搞垮对手的雷达系统;到了第三波,带着反舰导弹的攻击无人机才上场,直指对面要害,一通猛攻。
整个过程当中,“福建”号上的那些飞行员们,连油门都懒得动一动。
076甚至还能干一些繁重又脏的活儿。它的坞舱里还能伸出气垫登陆艇和水陆两栖战车,直接把陆战队送到对方的沙滩上。
这东西是个多功能的战斗平台,除了可以完成各种重活,还能搭载气垫登陆艇和水陆两栖战车,直接把陆战队员快速送到敌方海滩上。
这东西可是海、陆、空、信息战融合的全能打击平台,把航母强大的攻击能力、两栖攻击舰的投送优势,再加上无人机母舰那出其不意的作战方式,全都汇聚在一个身躯上。
它就是一个能动的战斗堡垒。
一艘“福建”号,搭配两座这样的“堡垒”,就变成了个“王炸”组合。这套编队的作战效率,远远不是简单的1+2=3,而是呈指数级飙升。
所以,咱们回头看看刚才那个问题。
一年能不能弄出20艘,那得看情况啦。
可以做到,不过没那个必要。
造船只是起点,后边的油料、弹药、人员培训、维护保养这些才是真正的数字惊人。在和平时期,没有人会这么折腾,这纯粹是在花钱。
不过,这句话的真正意思,实际上是一种战略威慑的表现。
它其实是在向潜在的对手暗示:别逼我,否则后果自负。
等到真的要动真格的时候,我能在一年内,组建一支比你目前海军总吨位还要大的舰队出来。
你拿什么跟我硬刚嘛?
到了夜晚,码头上的灯光整晚都亮着。工程师们坐在电脑前,盯着不断滚动的实时数据,每隔半小时就给主轴注一次油。甲板上,工人们迎着江风,忙着接雷达的最后一根线,汗水顺着脸流下来,滴进钢板缝隙,然后很快就蒸发了。
在另一个城市的岸基训练基地里,飞行员们反复在1比1的模拟甲板上练习弹射起飞,一次又一次地磨炼技巧。
这一切,都指向一个事实:
过去那个得勒紧裤腰带、靠引进和模仿才能勉强撑起一支近海舰队的日子,已经完全成为过去了。
眼前这一位,已不是曾经那个把航母当成消耗品摆布的普通角色,而是真的能把航母当成日常消耗品来规划的工业巨头了。
大家还在争着076到底是叫“二栖攻击舰”还是“小航母”,其实这个问题呀,根本没啥太大关系。
关键在于,这个“四不像”悄没声地向深蓝滑去时,它背后那台庞大、运转高效,甚至有点冷酷的工业机械,早已全面启动了。
这才是真让所有竞争者心里发毛、冷到骨子里的关键所在。
配资平台哪个是实盘的,苏州配资网,伯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